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穿越历史 书籍1164342
书籍1164342
新作者aUMRyV
历史 类型2022-11-20 首发时间8.2万 字数
与众多书友一起开启品质阅读
楔子 失鹿
作者:新作者aUMRyV本章字数:5184更新时间:2022-11-19 19:23:51

楔子 失鹿

有鹿曰天下,群雄共逐之。

显德三年,九月辛未日,寅时才过,其日正是万寿佳节,百官入朝上寿。西戎铁骑不甘寂寞,送给这即位未足三年的少帝一个大大的寿礼——勾结内臣,踏破萧关,直入雍都。

雍都自古天险之地、帝王之资。群山拱卫、关塞险固、河川为池、台塬起伏。西有陇坂、东有崤山,南有秦岭,北有北山。自古黄河、洛河交汇之处,形成天堑;渭水与泾水冲击成关中平原千里沃野。北萧关、西散关、南武关、东函谷关,四关拱卫,江山险固。

号称天下险固、秦川咽喉的萧关居然被一群西戎蛮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铁骑兵突入,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何以雍都守军又会如此不堪一击?何以守备森严的雄关城池竟可轻易踏破?

这都是天子与群臣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然而也没有时间等待他们想明白,刺目的烟尘就已涌上极天,强劲的马蹄已隐约可闻,天子就被众臣和羽林军簇拥着仓皇东逃了。

天子虽弱,尚有羽林军极力护持,而百官中多有老弱者,在随驾时或者因跟不上而被甩在后面,此后亦如雍都百姓一样被西戎铁骑俘获或杀害的,也有因随驾过程中跌倒踬踣被羽林军骑兵踏伤、踩死的。一时之间,君臣相失,哭嚎干云。至于宫禁之中来不及逃走的皇子王孙、公主妃嫔、宫人内侍俱是惨遭毒手,而百官之家的家眷子女亦被劫掠荼毒。

城中士庶百姓自然更是命如蝼蚁、惶惶无主,他们有些还尚在梦中便糊里糊涂地丧命遭劫。至死也不明白,作为天子脚下的子民,居然还有这么一天。

当然也不是没有能够幸免于难的,有些豪族世家因养士众多,护持家人逃去;甚或部曲勇悍,堡垒坚固,不可轻入;又或趁机以金钱贿赂西戎兵,以保其家。西戎兵也不是铁打的,这些年与中原互通买卖,自然也学了些中原的“为商之道”,他们本为劫掠而来,得了大量钱财便网开一面,不去碰这些雍都豪权。但不要说普通百姓自然不能有此力量,便是中产以上的士大夫之家,也无由获此“侥幸”。

而守城各营见天子与百官已逃,也都跟着四散溃逃,未做任何抵抗。因天子东逃,函谷关固然是打开了,萧关已被戎人所破,散关与武关因在雍都南面,尚未受到波及。此后数日,荆州牧借勤王之机,派兵占了武关。倒是函谷关在开城门送出天子后,因守将范平始终遵守天子出关时下令函谷关定要阻断戎人东追之路的诏命,坚守不出,得保无虞。如此四关,便只剩下散关、函谷关两关尚在。

雍都危殆,未有如今日者;天子蒙尘,未有如今日者;天下震惊,未有如今日者。经此一劫,不但天子与公侯百官以及各地州牧的颜面尽失,整个九州天朝的脸皆被戎人狠狠踩在脚下碾了一番。

在羽林军护送之下逃出生天的君臣,此后草木皆兵、惕怵不已。眼看出了函谷关无处可去之际,晋州牧杨晟已率轻骑前来护驾,拥着天子与群臣直奔晋阳而去。

如此便丢下毫无防守的偌大雍都,任由野蛮骄横的戎兵在这煌煌帝都大肆劫掠了十日之久,帝阙宫禁亦是惨不忍睹。

于北境戍守、防御北狄的北地营统帅二品武 卫将军韩高靖是第一个赶来勤王的将领,他亲率骑兵先行,因兵力不足,面对偌大雍都和机动性极强的西戎骑兵,无法全面驱逐,只得调遣有限的兵力坚守帝阙以及士大夫住宅区。于是许多百姓也都涌入宫禁和士大夫聚居的里坊之间,寻求避难。武威将军韩高靖来者不拒,担当守护雍都之责,并临时组建一支强劲骑兵与西戎抢夺被俘虏的雍都士庶百姓。由于兵力限制,无法出城与戎兵争俘,便与戎人以边打边和的方式,派小股亲信,以金钱赎买那些已经被押解出城的雍都士大夫。戎兵见不需押解回本部即可换取金帛,自然也乐得拿钱放人。此后北三营及雍都北大营后续步兵亦陆续赶来,于是韩高靖兵力大增,稍稍喘过气来后,便开始分兵攻占各个城门,但仍有几个边门掌握在戎兵手中,戎兵见形势不对,便陆续押着抢来的财帛子女慢慢撤退。

直到十日之后,各地勤王 兵陆续赶来,戎兵慑于气势,才全面退出雍都。

然而各州牧伯赶走西戎,面对城阙残毁、一片凋敝的雍都城,才猛然醒悟:原来他们千里勤王,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白白便宜了拥着天子归晋阳的晋州牧。便纷纷上表,表示戎兵已退,奏请天子回銮返京。然而都被晋州牧以帝都惨遭洗劫,各关塞防守松懈,九重城阙已被烧劫一空,致令天子无可归处为由推拒了。彼时各州牧长眼看着满目疮痍的雍都城,终究确定无疑:晋州牧这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啊。

于是劳师袭远却一无所获的各州牧长各自含忿,眼见雍都城因为韩高靖守护谨严,且韩高靖之父冀州牧也在率兵赶往此处,不日即可兵临秦地,不便对韩高靖轻举妄动,便纵令手下在雍都下辖的各郡县劫掠一番,才解了心头之恨。无奈之下,韩高靖只得向父亲冀州牧令德公韩懿借兵,于各郡县设点布兵,加以保护。有些帝都临近的州牧便趁机蚕食秦川之地,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自身力量。

不但雍都西面的陇西公超越辖地,悄然向东蚕食,荆州牧竟借机夺了雍州南面门户——武关。而豫州牧则把中原粮仓的输转地——洛邑趁机占领。唯有蜀州,因散关防守谨严,且自身并无意进取中原,甚至连勤王都没出兵,因此倒是此一处尚在雍都控制之内。

此后数日,各地勤王 兵退出一片狼藉的雍都城,至于帝陵被毁、宫阙残破、生灵涂炭再也无人问津。

唯有韩高靖建议父亲屯兵雍都,以待天子,别图发展。

但是身为冀州牧的韩懿并不赞同此举,毕竟冀州与秦川相隔重重州郡、万里千山。且其中还有实力强大的晋、豫二州,北面又是虽不复昔日强盛、但实力不容小觑的北狄,二地并不相通,倘若分兵雍都的话,实于冀州无益,却会削弱冀州本部兵力,在强敌环伺的境地中,若无强大外援,即便一时占了雍都,如此使将士暴露在四面环敌的危险境地,也无法长久坚守。反不如谨守冀州基业,徐图强大。

看着这第一时间赶来雍都与西戎兵作战,已然疲惫不堪的次子还是一脸的坚持与执拗,韩懿便道:“高靖,跟我回冀州吧,如今天子是再也不会回雍都了,你留在此处又有何益?”

“身为天子之臣,食天子之禄,岂能置天子于不顾?”

韩懿望着这一别数载的儿子,长叹一声:“我知道你是为了和你兄长那点事,你心里有怨恨,但不过一个女人罢了,值得你们兄弟反目吗?”

韩高靖笑了笑:“父亲小看高靖了,那些事情高靖早就忘了。”

韩懿还想再说什么,见韩高靖态度坚决,终究只是说了一句:“那你便留在雍都吧,你也是天子亲封的二品武 卫将军,此次雍都之难全靠你一力支撑,此后自可独当一面。”

韩高靖便不再说什么。

韩懿旋即东还,临行前分一万兵力留给韩高靖。韩高靖知道,这是他的父亲——冀州牧,对他最后的馈赠了。

二十余年前,流民叛乱烽起、胡、狄犯边,天下划分十三州,州牧全权掌握所辖军政,时或互相攻伐,天下初分。十年前,天下形势剧变,天子完全失去了对各州的控制,各地州牧皆扩充军备,拥兵自重,开启了本朝第一次如火如荼的兼并战,许多大州郡吞并了一些小州郡。经历三年混战,形成天下七州并立的局面。其中冀州韩氏,名为冀州牧,实则据有幽州、代地、冀东、兖北之地;豫州虞氏占据黄河南北颍川、河内、弘农,以及当年北上攻冀所得的邺城,北至武安邯郸。晋州杨氏领晋州全境,以晋阳为治所,西抵黄河、南据河东,觊觎南阳;余者陇右萧氏、蜀州黄氏、荆州景氏、越州沈氏亦为大州。另有青州、徐州势力较小,杂处其间,依附大州得存。其中,蜀州、荆州、越州三个割据势力在南方,其余四州皆在北方。

这格局直到今日方因西戎乱雍都这一契机而被打破。天子归晋,韩高靖以留守将军的名义占据秦川,此后跻身群雄之列,成为与各州公侯牧长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

韩高靖十六岁便随父亲起兵,与天下争雄。他心机深沉、文武兼备,为冀州牧成一方势力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却并非父亲的嫡长子。各州牧伯在割据一方后,为使战果不流于外人,打破了州郡牧长由朝廷任命的制度,仿效公侯世袭制,各自越制立下世子,成一家之国,偃然诸侯。

冀州牧所确立的世子是他的正妻孟氏所生的嫡长子——韩纪勋。孟氏出身冀州大族,当年冀州牧能够得以在冀州站稳脚跟,少不了孟氏家族的支持,是以嫡妻孟氏及韩纪勋在冀州牧府中地位尊崇,自非侧室出身的韩高靖母子所能比拟。

按照冀州牧韩懿最初的设想,世子必然是要继承冀州牧,成为冀州实际上的主君。至于次子韩高靖,从小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英雄本色,但毕竟并非嫡子,以他来辅佐韩纪勋是最为妥当的。然而他没有想到,兄弟二人不但平素就不合,更在五年前因一个女人反目成仇。二十一岁的韩高靖愤而出走,远赴雍都,由戍己校尉做起,做过京城防戍尉,也守过关隘,毕竟是冀州牧的儿子,又有功勋在身,累迁做到朝廷的二品武 卫将军,渐渐地在雍都以北培植自己的势力,并礼贤下士,幕府中卧虎藏龙。此次父子相见,已隔五载,却又要匆匆而别。韩懿虽然酸楚,却心如明镜,他的这个次子,绝非池中之物,迟早要成为冀州争雄天下的劲敌。

此后留守雍都的韩高靖收拾残局,筹集资金修复帝陵,修缮宫阙;安置留在雍都的文武大夫以及随驾去晋阳的文武大臣家眷;筹集资金米粮安定百姓,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向天子上表请求减免秦川赋税,重新登记户籍;重修律令,严明法纪;招兵买马,增强实力;派兵把守各大关隘及雍都城门……函谷关和散关守军本是朝廷所命,但天子已归晋阳,失去了对秦川的控驭,散关守军因从前便与韩高靖交好,又见韩高靖已然控制雍都,散关深处秦川腹地,别无依靠,便宣誓听命武威将军韩高靖。后来雍都文武亦是如此。此后韩高靖请示天子后对于弃关而逃的武关守将下令处决,其余临阵脱逃的各军将官各以军法惩处。

唯有函谷关守将范平却宣告只忠于天子,并迅速派人前往晋阳。晋国公倒想借此机会夺得函谷关的控制权。于是速命河东地向函谷关运送粮草,并派人授予函谷关守将范平以戍关将军称号。然粮草尚未运到,函谷关却因补给不足差点哗变。此时韩高靖立时抽调雍都南大营等地的粮草,送到函谷关,稳定局势,但又借粮草交接之际与守关副将蔡远襄暗通款曲。

副将蔡远襄乃名将之后,却始终屈居人下,自是心有不甘。且蔡远襄自知函谷关离晋阳遥远,而近雍都。即便晋州以河东地作为供应粮草之地,但河东地在黄河北,而函谷关在黄河南,且秦川地势高而河东地势低,二者在地势上强弱立判。如果函谷关真归了晋国公的话,便深悬秦地,成为没有依托的孤地。所以蔡远襄深知函谷关万不可能脱离雍都而自守。同时蔡远襄因感佩韩高靖在雍都之难中众人纷纷借机劫掠秦川之时,驰援京都、护佑雍都士庶,深得人心,此后必有大作为。于是挑动亲近将士,取主帅范平首级,打开城门,与韩高靖所设伏兵里应外合,制服了范平残部。此后韩高靖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补给函谷关新兵、军备以及粮草,又以守将范平守关不力,而副将蔡远襄据守有功为名,请立蔡远襄为函谷关都尉。

待雍都渐渐安定,虽不及西戎之乱前十分之一的繁华富庶,但韩高靖仍上表请求天子归京。晋州牧以戎兵猖狂,雍都险恶为由再次拒绝。但是面对既成的新局面,便以天子诏令封当日勤王牧伯封侯拜爵,兼任各州牧长。其中冀州牧韩懿韩令德拜爵定北侯,人称“冀侯”。长子韩纪勋被封为平北将军。次子韩高靖为京兆尹,留守雍都,号为威烈将军,比同三公。晋州牧杨晟因救护天子及时,功劳最大,封为晋国公、大司马,位在原大将军之上。世子杨灏亦被封为中护军,协助大司马、大将军统管军事,掌管禁军内卫及武官遴选,号为一品经略将军。

西戎之乱后,远远望着被韩高靖陆陆续续送到晋阳的皇子王孙以及文武大臣的家眷们,杨晟不禁向杨灏慨然长叹:“只因当日我们为抢占先机,只能轻骑出兵,致使韩高靖竖子成名。”

“父亲,我们不必寻找借口。都是我的疏忽,只道天子在我们手上,那雍都自然也迟早都是丢不了,未曾料到中途杀出个韩高靖。从前我虽然听说韩高靖一直在秦北和长城一带违制拓展兵力,招揽人才,也只料他在不毛之地难成气候,所以从未留意过这个只在北三营的二品将军。从这次来看,韩高靖筹谋已久,只待今日罢了。”

“如果我儿有今日的韩高靖的局面,当如何处理这些文武大臣的眷属?”

杨灏冷冷的笑了:“儿子会将他们留在雍都,严加看管,以牵制晋阳随驾群臣,为我所用。”

“你觉得在这件事上你和韩高靖谁高谁下?”

“父亲,儿觉得此事难分高下。”杨灏道:“若从人心的角度说,儿子的确不如韩高靖;但从实际功业来说的话,韩高靖不如我。韩高靖确实胸襟不凡,可是如今晋阳城的随驾大臣们在我们的控制下,便心怀雍州又能如何?他折兵损将,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与戎人抢夺、赎买、送归这些家眷,只怕得不偿失。”

杨晟点了点头,又是一声长叹:“早知道世间还有个韩高靖,便该抢先在函谷关部署安排。”

“父亲不必懊悔,当日情势紧急,未及安插。其时守将范平本欲投诚,却被韩高靖和蔡远襄合谋杀戮,可见韩高靖的手段——他手中兵力有限,什么都不顾,却先夺取函谷关。罢了,倒是如今我们应趁韩高靖根基尚浅,抢先下手。”

“函谷关险固,是我们进入雍都的必经之路,如何下手?”

“父亲,秦川乃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如今我父子该谨修内政,外取中原,北进冀、幽,兼并青、徐,占据天下。然后以倾国之力,压垮秦川。至于这刚冒头的韩高靖——我们何必自己出手呢?借刀杀人不是更好吗?”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