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穿越历史 边裔十八国
第74章 阶段总结
作者:新月冉冉本章字数:3018更新时间:2020-09-11 19:29:01

李固回到洛阳后,顺帝召集朝廷百官以及四府(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的掾属询问对策。众人都主张派遣大将,征发荆、扬、兖、豫等四州的四万军队前往交趾增援。而唯有李固先举七点理由反驳,之后李固又以从前讨伐益州叛羌的中郎将尹就和益州刺史张乔(一个失败被召还,一个一月之内就平息叛乱)对比,认为由朝廷派遣大将没有益处,州郡地方官吏足以胜任。他建议应重新选派即勇而有谋、仁惠之余又胜任将帅的人任州刺史和郡太守,驻守在交趾郡,并暂时放弃难守的日南郡,把官民迁徙到交趾郡,等平乱之后,再命返回。顺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平息了交趾的一场大战。

冉齐这次穿越回来,觉得神清气爽,觉得总算做了一件不错的事,而且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写起论文来也是文思如涌,于是端坐在桌前啪啦啪啦打着字:

自先秦至东汉末,古代中原地区与交趾地区及周边国家的交往,揭开了两地往来的序幕,也对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是我国与东南亚地区人民往来、交流的开端。以《集成》记载最详的交趾地区为例,早在先秦,两地人民就有往来,而广泛的交往应在秦始皇平定南越之后。“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两地人民正式建立起联系,到汉朝,统治者屡派官吏前往治理,又如“使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诸如此类的官方政策促成了两地区人民往来。终极两汉,自汉武帝在交趾地区设郡置县之后,或因中央王朝为加强在南部边疆的封建统治而通过的行政手段,或由于统一而自然发展的中原内地与南部边疆的往来联系,大量中原内地人口通过实边戍守、行军打仗、政治流放、仕宦任职、避乱流寓、经商贩运等途径进入南部边疆的交趾地区。 他们传播中原先进技术文化,共同开发交趾地区。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传入交趾地区,大大推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任延驻九真时,“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还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如越南历史学家明峥说:“公元一世纪初,锡光驻交趾,任延驻九真时,才积极地把中国的耕作经验传播到我国来。铁犁和耕牛的使用推广了,灌溉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状况改变成新的了”

文化方面,在中原进入交趾地区之前,交趾及周边地区尚未开化,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其西有噉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乌浒人是也”,这种情况直到中原文化传入,渐渐有所改变,“(交趾民)顶髻徒跣,以布贯头而着之。后颇使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又“驼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任延“皆以年也相配”, 随着婚姻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建立,交趾人民步入讲求礼制的文明社会。

此外,中国的语言文字对交趾地区产生较大影响,先秦时期,交趾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秦朝平定南越,大量中原人来到此地,也将中原地区语言文字文化也渗透到交趾文化中。到了汉朝,汉字语言甚至成为当地的官方语言。中国的乐器、音乐舞蹈此时也传入南越地区。现今考古发掘南越国古墓出土的乐器种类有打击乐:木腔皮鼓,铜鼓,铜钟,铜铙,石磬;吹奏乐:角;弦乐:瑟,筑,箜篌等。

古代中原地区与交趾往来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通过交往,吸收对方的长处,能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实质的利益,这成为中越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其它地区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此两地结束了彼此隔绝、不相往来的格局,走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友好往来的新纪元。

其次,开始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交通路线的探索,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关系发展创造地理条件。交通路线的探索的第一步是连接五岭南北旧有交通线路的修复、疏通、巩固和延展,以及新的交通线的开辟。因为在秦汉时期,交趾地区是中国内地与东南亚海上诸国往来的中转站,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弄清中越交通路线的探索,要从了解中原与交趾地区接触往来的三种主要方式——朝贡、民间贸易、战争入手。交趾地区对中央政府的朝贡的路线探索,起初难免“误入歧途”,《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沈溺相系”,吸取经验教训之后,开始探索较安全的陆上通道,后来郑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朝贡路线。“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即南海)出入”。(《后汉书》)战争,对人民造成痛苦和伤害,也危害社会经济,但战争客观上可导致交通路线的开通。

中越通道的打通,也就为中原地区与其它周边地区往来提供地利之便。据《梁书》记载:“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大秦、天竺等国进贡均途经日南郡,交趾地区为中原地区与周边其它地区往来搭建了友谊的桥梁。《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从中可知,日南、徐闻、合浦是秦汉时期海上交通的港口,成为重要的对外交通要塞。无论是官方贡使往来,还是海上贸易,它都是一条重要的航线。

再次,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日渐萌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官方联系正式建立,创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朝贡体制。早在先秦时期,春秋列国就用“华夷之辨”作为华夏族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对外邦交思想。所谓“华夷之辨”,华夏族认为自己处于天下中心,环绕中原的是夷狄地区,并根据地理远近关系形成一个同心圆式的“内夏外夷”的结构,在他们所构想的这一国家关系与世界观念中,“华”、“夷”共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与“华夷之辨”对应的还有“五服”之说,其基本含义是以王畿为国家中心,向四周扩展,由近及远将统治推向四方。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高阳氏,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其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地理疆域的“四至”,同时也折射了传统的对外观念。在继承“华夷之辨”、 “五服”之说的基础上,汉朝统治者在当时盛行的儒学思想的影响下,给传统的对外思想增添了“德”、“礼治”等新内容,“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周德既衰,于是稍绝”,《后汉书‧南蛮传》这一记载体现了汉朝人对以“德”修国,以“德”怀柔远人观点的认同,并将这一思想落实到本朝的对外政策上。“礼治”则鲜明的体现在双方贡献——赐予的友好往来活动中。“熹平二年冬十二月,日南徼外国重译贡献”。在交趾地区的牵线搭桥之下,中原地区与其它东南亚古国也开始了友好往来,交趾地区对中国内地拓展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在对外交流不断扩展的背景下,以初见雏形的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为理论指导,中原统治者开始了发展对外关系的实践探索,具有东方特色的朝贡体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不知不觉写完这一大段,天色已黑,冉齐边捶着肩膀边走到阳台,难得天空澄澈,深蓝色的天幕上挂着繁星点点,冉齐趴在窗台上,往事如电影版一幕幕回放起来,或悲或喜,他不禁陷入沉思。还有那个像谜一样的男人,此刻又不知道去了何处,他找到自己要的答案了没有?

捧场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

    您已经读完最新一章

    作者大大 新月冉冉还在努力码字中(๑•̀ω•́)ノ~
    给作者大大一个小惊喜就不信他不更新~

    精品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