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以后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并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
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
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帝国长期的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优越感: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国是“天朝上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皇帝就是“天下共主”。翻开世界历史,这个观点在16世纪以前,的的确确是一个事实。
拿破仑曾经,对英国外交家,阿美士德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将为之震动。”
拿破仑一生纵横欧洲,数次把多国联军,踩在脚下,如此叱咤风云的人物。
为什么会对当时的中国,有这样的论断,他的根据又从何而来?
翻开世界近代史,我们会发现,拿破仑所处的时代,曾经拥有优秀,远古文明的区域大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
欧洲如此,非洲也如此。
而拥有广袤土地的大国,又大多没有久远的文明,俄罗斯如此,美,国亦然。
真正能将久远的文明,和辽阔的疆域,结合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中国。
拿破仑一直试图统一欧洲,因为他深知:只有将文明的力量,与辽阔的疆域结合,才能造就,伟大的帝国。
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文明,能够这样伟大,中国的力量能够,这样让人不敢轻视,一直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形式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西方国家,一直忌惮我们的,根本性原因,因为我们达到了,他们一直想要达到,却达不到的,战略态势。
所以只能标榜民,主,来试图瓦解我们,毕竟和他们一样,处于分,裂状态。
他们才会觉得,你是一个好孩子,比如说印,度和大毛。
作为一个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雄才伟略的皇帝,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曾有400多位帝王,其中13位杰出的帝王,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史册,在中华帝国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都以一个大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各民族用,各自的历史,共同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风云史。
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把匈奴,赶到西方,引发了欧洲的,一系列大动荡。
唐朝时期,中华帝国把突,厥,赶到西北,又引发了中亚,和东欧的动荡。
以及被明朝驱逐的蒙,古,也是将欧洲,搅的天翻地覆。
至于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一系列的,朝代更替。
以及各个朝代中的,叛乱,分,裂,或者起义,都只不过是。
这个两千多年的,帝国的内乱而已。
现在,我们回顾这个,伟大的中华帝国史,秦始皇,无疑是这个,大帝国的最初缔造者,正是由于他的君临,才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21年,是真实意义上的,帝国元年。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
废分封,设郡县,同文、同律、同衡、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有了一颗“统一的心”。
从此,中国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把“大一统思想”,作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至高理想,永恒地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血液和基因中。
秦始皇,也当之无愧,是中华帝国的始皇帝。毛,爷爷,也是这样认为的。
中国封建帝王“皇帝”的称谓,是由秦始皇开始,他叫“秦始皇”。
就是希望,大秦帝国,会有接下来的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
这般永远传承下去。
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的子孙,没有做到,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
中华帝国,后来所有,坐拥江山的皇帝,何尝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
只不过,不同姓而已。
史家有个说法,叫“汉承秦制”,意思就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邦才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继承者。
秦末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结果是,“流氓战胜了英雄”。
项羽首先在,争夺天下的,霸业中胜出,但遗憾的是,项羽根本没有。
建立一个,中央政权的意识,而是把诸侯,全部分封到,各自的领地。
他的做法,实际上是,要让中国,再次回到,战国时代的,大分裂中去。
这无疑相当于,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最后,他败给刘邦,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不如说是,统一战胜了分裂。
楚汉争霸,也开创了帝国的,另外一个游戏规则:就是皇帝轮流坐。
英雄不问出处。
这个规则的结果,就是“成王败寇”。
完美地解决了,帝国内部,改朝换代的“正统性”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最有能力的人,成为开国皇帝,带领帝国,一次又一次,走向辉煌,不断的新陈代谢。
汉武帝即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为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中,礼法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大一统思想,在百姓心中扎根。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平两越,西通西域,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初步基础。
他又大力提倡,中西交流,数次派人出使西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华帝国,也开始有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汉文化圈,开始逐渐形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中国大一统的格局,第一次,长时间地分裂。也正是这次分裂,唤醒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统一意识。
曹操年轻时,曾得当时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而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一番品评,一身功业让后人,又叹息又嫉妒。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权势已经到了,人臣之极,但他却没有称帝,究其原因,正是深受,维护正统观念的影响。
随后,他又立即,率领大军南征。
尽管,最后功败垂成,但是他在北方,实行的诸多政策,都为日后,晋朝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西晋武帝,再次统一中国,最大的功劳当属曹操,这也是曹操。
被认为是,晋祖的原因所在。
在维护统一这一点上,曹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
刘备是汉朝宗室,又仁慈爱民,所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是人心所向。
你可以说他虚伪,但是一个人虚伪一生,那也是真英雄,不然你试试看?
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两个条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卖草席之人。
变成了,蜀汉的开国君主,他的一生也都在,为再次统一天下,兴复汉朝而努力,由于时代所限,他也没有成功。
但他建立的蜀汉,却在开发西南、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刘备能够,三分天下得其一。
很大程度上,是占了,“正统”的光。
而正统的本质,就是统一。
历史进入唐朝,中华帝国,在建立九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极少数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英主。
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
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对周边少数民族,他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
他被草原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千百年来,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备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的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明君。
唐朝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李世民的,出类拔萃相比,武则天可谓,丝毫不逊色。她以女儿之身。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可以坐上皇位,让天下所有男人俯首称臣,本身就是一件,绝非常人能及之事。
但她的即位,又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胜利,她开创的“武周革,命”局面,是中华帝国在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过渡。
政治上,她上承“贞观之治”,注重富国安民,她的夺权过程,虽然残酷。
但百姓生活,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富足,这就为,后面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帝国,这个大舞台上。
宋太祖,赵匡胤的,杰出之处,更多地集中在,制度的完善上。
宋朝之前的,大一统政权,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在后期饱受,地方势力作乱的困扰,原因就是地方势力。
他们拥有军队,可以很轻易地。
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
宋太祖,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使用怀柔手段,削去大将的兵权。
使军队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彻底杜绝,地方势力叛乱的,可能性。
同时,宋太祖还是个,重视文化的皇帝,宋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昌明,也为前朝所罕见。
经历了,南宋与辽、金、西夏,并列的分裂局面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人,再次统一了,中华帝国,这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全国,也使中国的少数民族,再一次震惊全世界。
成吉思汗,天生就是一个战争之王,他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中原、漠北、西域、中亚,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中华帝国,从未像,成吉思汗在位时,表现出这么,强大的侵略性。
所以,成吉思汗,也成为,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之一。
明朝时期的中国,仍旧是大一统的局面,朱元璋统一帝国之后。
撤消丞相一职,又大开杀戒,几乎将开国功臣,斩尽杀绝,此外,又开设了锦衣卫,监视大臣,及百姓言行,封建皇权在他的手中,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之下,明朝几乎,发展成了他的,家天下。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再也没有,权势能与皇帝,抗衡的大臣。
这不能归咎于朱元璋个人,应该说是制度的弊端,已经实行了一千五百余年,大一统式封建专,制,逐渐走到了尽头。
明朝在,重修长城一事上,最下工夫,这也说明,其抵御外侮能力不足。
在朱元璋的影响之下,明朝后来皇帝,都只专心内斗,不思进取。
明朝的世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中华帝国的疆域,也降到一个低谷。
这就是前有车后有辙。
。。。。。
汉朝军事制度是什么?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军事制度继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
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
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一起统领羽林骑,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
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设屯长,五十人一屯。
。。。。。
汉朝军事领导体制中央
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
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郎,卫尉统辖卫士,(执金吾)统率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师治安。
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骠骑、车骑、卫及各种名号的,皆掌征伐。
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朝”地位,置大司马以冠之号。大司马大、大司马骠骑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
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
实际上国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
中叶以后,外戚任大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朗官和近侍(如太中大夫、谒者,监军。
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诏,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各地军队出征,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
以大将军、骠骑、车骑、卫等充任,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武帝以后,大将军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须朝政,实权甚大。
。。。。。
“统一”是,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地方政权,就再也没有办法,在政治上,与中央政,府相抗衡。
无论是后世的,哪一个封建君主,争取统一,或者维护统一,都是他没法抵挡的诱惑,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
这已经深入骨髓,融入基因。
一国不容二主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是如此深入人心。
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基因。
也是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世界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们故事的主角袁熙,也注定走上了,和先辈们一样的,统一道路。
注定,血腥,暴力,辉煌。
而大晋,太宗宣武帝,袁熙的征途。
始自这样,几段对话。
那一年是188年,洛阳,袁府。
袁熙挥手让侍女们离开,回顾许褚,说道:“仲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你知道为什么,用鹿来形容江山吗?”
许褚很不好意思,憨憨说道:“公子,我哪儿有,你读的书多呀。我想,鹿是很温驯的动物,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得到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不对。”
许褚这个憨憨的话,倒也没毛病,成王败寇罢了,话粗理不粗。
接着,袁熙颔首,分析道。
“不错,仲康说得挺好。方今皇帝,横征暴敛,天下大乱,连年征伐,惹得狼烟四起。而且经过,黄巾之乱后,地方军阀势力,已经尾大甩不掉,估计数年之后,天下将再次,掀起新的征伐。”
坐在位首的,淳于琼说道:“二公子,谁有本初那样,非凡的号召力?要让别人得了天下,那才是笑话呢。”
说话的这位,淳于琼,是袁绍的至交好友,也是袁绍的,私交宠臣。
袁熙,对于淳于琼的话,不可置否。
他接着说道:“记得好像是,孔子说过,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看看今天的世道,我都替当今皇帝难过,当初世祖光武帝,刘秀励精图治,轻徭薄赋,造就了一个繁华天下,没有想到,到了现在的今天,最近几代皇帝,就把这个大好江山,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哎,可惜了。”
这时,只听到后面有人。
他突然大笑道:“错了,错了,是有马者居之。我朝光武帝,打下来的江山,不是靠德,还是靠实力的。”
马代表着军队,古时候司马,就是掌管军队之职。
三人不禁惊愕,原来是许攸,许子远,他也是袁绍的,心腹幕僚。
来人,走到三人面前,深深地一揖。
满脸的笑容,将他那双小眼,挤成了一条线,随即正色说道。
“诸位,想听听,我的马论吗?”
见许攸显摆,淳于琼,不耐烦说道:“你这厮,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想搞什么名堂?有话快说,便是!”
许攸笑容,更加灿烂,继续说道。
“我肯定不会,背后放箭,因为我只会牵马,不用费心了。我们言归正传,知道为什么,得马者得天下吗?”
他边说话,边从身后,掏出一尊,雕花银酒壶,仰起脖子,喝了一口。
看到淳于琼,脸现怒色,正欲张嘴,许攸他不及,将酒全部咽下,就赶忙说话:“昔日赵武灵王,尚胡服骑射,赵国遂成为一时霸主;秦穆公拜马贩孟明、白乙乞为将,遂成就秦朝春秋霸业;汉武帝西征求马,由此拓展了万里疆土。”
“这些明君,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懂马,和善于用马。有了马就可以,驰骋千里,攻城略地,成就英雄功业,和有德者,扯不上关系。孔夫子有德,然平素接触不到马,周游列国时,不过坐了一辆驴车,只能坐在那里,读书写字,讲课和空发议论,所以他做官,不会长久。”
袁熙看到他,在那里牵强附会,
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
袁熙随即安排,许攸上坐,将两只酒樽里,斟满了酒,笑着说道。
“世叔,来,先给你压压惊。不过看你的神情,与往日也没有,什么不同。”
许攸将酒一饮而尽,他向袁熙眨眨眼:“二公子,当濮阳令,又有多少趣味?还是洛阳好,可以多想想事情,强似在外面,吵吵嚷嚷。现在又多了,二公子你和酒菜,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
笑过后,他话锋忽然一转,接着说道,“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在想袁公。”
袁熙的老爹,袁绍,也在濮阳做过官,所以,许攸有在濮阳,从政的履历,
就说明,这是袁家的人,袁家四世三公,桃李满天下,可不是白给的。
袁熙很惊奇,随即问道。
“世叔,你原来与家父,朝夕见面,难道,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想透吗?”
许攸看着袁熙,慢慢说道:“我在琢磨,袁公走的几步棋。几年前,袁公在京师,遭十常侍猜忌,他谋策出外,积极避祸;任濮阳留守后,全力翦除盗贼,安民理政,把濮阳营造成,自己扎实的根据地。这和皇帝的初衷,大相径庭。”
“皇帝原想,让十常侍,制衡袁家,当时未必,安了什么好心,没想到袁公反为其用。然后,袁公开始,默默地充实死士。这件事上,二公子你也有功。”
“二公子,你上有兄,下有弟,袁公独带你,来洛阳,肯定看上了,你胸有大志,和才智无双。袁公素有宽仁待人,和任性率真的美名,给别人的印象,是他心机不深,然从这些事情看来,能说袁公没有,谋略和异志吗?”
确实,袁绍其实没有,历史上那样草包,其实,还是很有一套的。
唐高祖李渊,不也是如此做过吗。
袁熙听后,默默不语。
许攸的分析,应该是有道理的。当初汉灵帝,敕命袁绍为,濮阳留守时。
父亲袁绍,曾经悄悄对袁熙说。
“濮阳是我袁家,渗透河北的,绝佳跳板,现在由我留守,难道不是天意吗?”其喜悦之色,跃然脸上。
许攸,又喝了一口酒:“二公子,根据我的观察,你的潜力,还在袁公之上。别的不说,仅推心置腹,让人愿效死力这一点,常人就不能和你相比,更别说二公子,你才智无双,和临机善断了。”
袁熙并未答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庭院中落日的余晖,不知道在作何想法。
而淳于琼则听了许攸的话,眼珠子乱转。至于许褚嘛,唯公子是从就是了。
而就是,许攸和淳于琼的存在。
袁熙的康庄大道,更加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