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历史传记 书籍1201903
一代女皇
作者:新作者zd49nk本章字数:1.1万更新时间:2023-03-24 10:05:47

一、中宗睿宗

公元675年,唐高宗受到风眩病的困扰,几乎都不能受理朝政,考虑让武则天代为处理。

大臣都反对,中书侍郎郝处俊提到:“皇帝治理外朝,皇后治理内务,这是自然的道理。这个天下也只能传给子孙也不能委托天后。”唐高宗只好收回了原来的话。

唐高宗和武则天共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李弘,出生于公元652年;长女安定公主,出生于公元654年;次子李贤,出生于公元655年;三子李显,出生于公元656年;四子李旦,出生于公元662年;次女太平公主,没有明确记载。

李弘是唐高宗时期的第二位太子,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太子李弘“仁孝谦谨,上甚爱之;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但是他的许多想法和她母亲基本不符,得不到武则天的喜欢。

公元675年五月,年仅二十四岁的太子李弘离奇的死去。当时,有人就怀疑是武则天干的,理由有:

第一是有前科,她不是第一次干这样的事。

第二是有矛盾,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因母亲而获罪,李弘替他们求情,皇上同意了李弘的意见,但这事得罪了武则天。

第三是有冲突,李弘是阻挡武则天夺取皇位的直接竞争对手。

也有种说法是他病死,从小体弱多病,有次得病了以后连御医都束手无策。

不管是她杀还是病死,唐高宗都非常痛心,给他定了谥号孝敬皇帝。父亲给儿子定皇帝死后的谥号,在古代是比较少见。

当年六月,次子李贤顺利的成为了唐高宗时期的第三任太子,时年二十一岁。李贤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深得高宗赞赏。由他组织名儒所著的《后汉书》,当今被列为“二十四史”。

李贤这个太子位置好景不长,五年之后在公元680年被废,被贬到巴州,几年之后被逼自杀。

李贤被废,主要是在于一个人叫明崇俨。他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信赖,曾对武则天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武后第三子李显)貌类太宗”,又说“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贵”。李贤和他就交上了仇恨。

公元679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所为。公元680年,武则天派人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证据,于是李贤被废。

老大老二都走了,当年,二十五岁的老三李显做了太子。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入膏肓,写好遗诏交给辅政大臣裴炎。遗诏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太子李显在灵柩前即位。二是有大事要事不能决断,让天后一并处理。

不久唐中宗李显即位,他和皇太后武则天任命了新的一届宰相班子:刘仁轨为左仆射,裴炎为中书令,刘景先为侍中。

公元684年,朝廷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将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从普州参军提拔到豫州刺史。这些还不够,唐中宗还想给他担任侍中,给他乳母的儿子担任五品官职。裴炎坚持反对。

唐中宗李显急了,“我把天下给韦玄贞都可以,还差这个侍中。”

裴炎十分害怕,把这事告诉了武则天。也就在当年二月,武则天宣布将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另立第四个儿子二十三岁李旦接位,是为唐睿宗。将原皇帝唐中宗幽禁在别宫,这皇帝当了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唐睿宗改元“文明”年号。武则天临朝称制,一切政事全部交给太后武则天,睿宗被居于别殿,不得参与政事。

武后开始改革:旗帜改用金色。东都洛阳改称神都。中央政府改名:中书省改称凤阁,长官改称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改称纳言;尚书省改称文昌台,左右仆射改称左右相,六部尚书改称六官;御史台改称肃政台,并且分左右。其余各省、寺、监,以此类推。

公元684年,李绩的孙子、眉州刺史徐敬业和他的弟弟、还有骆宾王先后都被贬职。

骆宾王,字观光,浙江义乌人。唐代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相传《咏鹅》就是他七岁时所作。

这些失意之人在扬州召集了一次会议。一方面是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是对武则天的大权独揽十分不满意。

当年九月,徐敬业自称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以勤王救国、以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让谋士骆宾王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武则天看到以后问到:“这是谁写的?”

有人回答:“骆宾王。”

武则天:“这是当宰相的材料,怎么还在流浪?”后来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开始逃亡,不知所综。

徐敬业拥兵超过十万人。当时军师魏思温劝到:“要以恢复皇帝的权力为借口,直奔洛阳,天下人都会响应你。”但是徐敬业没有采纳,妄图称霸金陵(江苏南京),割据一方。其实也就错失大好战机。

武则天知道徐敬业起义后,派遣梁郡公李孝逸、魏元忠统兵征讨。

徐敬业先向南攻打润州(今江苏境内),润州的刺史李思文恰好是徐敬业的叔父,但这个叔父没有响应叛军,一直进行抵抗,最后被徐敬业攻破。

徐敬业领兵在下阿溪与李孝逸展开决战。李孝逸深知徐敬业军队疲惫,又借住天气的优势顺风放火,溺水不计其数,一举将徐敬业打败。

公元684年十一月,徐敬业兵败逃亡,为部下所杀。起义历时仅两个多月。

徐敬业兵败后,也牵涉到了另一个人裴炎。

公元684年的一天,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提议尊奉武氏先祖名号。宰相裴炎完全看不下去,“太后母仪天下,要出于公心。难道忘了吕氏的前车之鉴吗?”裴炎这话说的胆子非常大。

武则天:“吕氏是将权力给活的人,所以失败。我是尊奉死者。”

裴炎:“要防微杜渐。”

武则天当然不会听裴炎的意见,尊奉了若干武氏先辈,比如父亲武士彟为太师、魏定王,建立了放五代祖先的祠堂。

徐敬业起兵后,武则天曾向裴炎询问计策。

裴炎:“太后只要把权力交还给皇帝,自然会平定。”

这个对话被底下的一个监察御史听到,向太后进言,“裴寂受到唐高宗临终托付,如果没有谋反之心,怎么会让太后交还政权。”

这话正中武则天的下怀,武则天将裴炎逮捕入狱。朝中许多大臣都向武则天劝谏,裴炎不可能谋反。但武则天基本没有理会他们的意见,还将他们一同逮捕入狱。

不久,裴炎在洛阳被斩首。抄没他的家产时,竟然没有多少积蓄,足见裴炎是一个清官。裴炎其实既是武则天施政的忠实践行者,也是反对者。

公元685年改年号为“垂拱”,所以人们称这个时期之为“垂拱而治”。当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出生,也就是后来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下诏将朝政还给皇帝。唐睿宗心里想,太后肯定不是心甘情,唐睿宗坚决辞让。

武则天也就继续临朝称制,接下来她将开始全面的清洗,距离她开创的武周时代越来越近。

二、酷吏男宠

徐敬业造反叛乱之后,武则天开始担心这种势头会蔓延开来。在她这种专政下,相信有很多人会不服,徐敬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公元686年开始,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闭环管控措施:发明告密制度,解决如何发现问题;重用酷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溯源;最后制造冤假错案,解决问题消除隐患。

公元686年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匣子),就是类似今天检举箱。当时放在洛阳宫城前,分为延恩(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招谏(言朝政得失者)、伸冤(有冤抑者)、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四匦,随时接纳天下表疏。

同时还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臣下不得私自审讯,国家都会向他的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并非事实,也不会问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拥而起。

其中生性残忍的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人通过告密被授予掌管制狱的官职,形成“酷吏政治”。

索元礼,胡人,是薛怀义的义父。办案特点:审讯一个人,一定要让他牵连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来俊臣,无业游民。善于制造各种残酷刑具,大兴刑狱,采取刑讯逼供手段。办案特点:即使看到有赦免令,也先将重罪犯杀死,之后再宣布敕令。

周兴,自小熟悉法律,原是尚书省的小吏。办案特点:善于用刑具折磨人,发明了“定百脉”“喘不得”等十号大枷和种种骇人听闻酷刑,使囚犯一看到这些刑具就“战栗流汗,望风自诬。”

侯思止,无业游民。办案特点:由于没文化,每次提审犯人时,告诉犯人不用写供词,只要认罪即可。

他们共同的特点天性残忍,大多来自贪婪懒惰的无业游民或者小官吏。当时传言,如果审讯时遇见的是来俊臣、侯思止一定会死;遇到徐有功、杜景俭一定生还。

这些酷吏审讯犯人手段及其残忍,比如有的将人倒挂,在脑袋上挂石头;有的用醋灌鼻孔;还有铁圈拴住脑袋,导致脑浆外流。很多人看到这些刑具都不打自招,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

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三月到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八月,也就是从假装还政到武周革命之间是冤假错案的高发期和密集期,血流成河。

涉及到高层的案件:宰相刘祎之因下属告密被赐死、平定徐敬业谋反案的功臣李孝逸被人诬陷赐死、宰相骞味道案、宰相魏玄同案、宰相韦方质案等。

武则天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清除敌党。以至于“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大臣们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

这种做法引起了诗人陈子昂的不满。因担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垂拱元年(公元684年)陈子昂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在此期间,他不断的上书谏诤,指出了当时时政的弊端,比如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武则天基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也比较失望,接连受挫,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读怆然而涕下”的千古著名诗篇。公元698年被武三思迫害。

文的不行,武的也有反抗。武则天为了夺取李唐江山,将矛头直指唐朝宗室,这引起了宗亲诸王不安。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八月,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举兵,参与这次斗争的还有了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韩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青州(今山东益都)刺史霍王李元轨(高祖第十四子)、邢州(今河北邢台)刺史鲁王李灵夔(高祖第十九子)等人。武则天派出丘神勣、魏崇裕讨伐。

豫州刺史(今河南汝南)越王李贞(唐太宗第八个儿子)在豫州呼应儿子李冲。但没有想到的是李冲起兵后,其它李姓的诸王居然都没有响应。最后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被杀,这次起兵也就仅七天失败。

武则天将李贞父子头颅悬挂在城墙上示众,从此李唐的宗室没有人再反抗。与此同时,进一步斩草除根,用周兴等展开审讯,逼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他们的亲信也被杀死。仅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八月,一次就杀害了唐宗室十二人。

称帝只是时间的问题,也只剩仪式的内容而已。帮助完成这个仪式的是武则天第一个男宠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最初是在洛阳城靠卖野药为生的小货郎。冯小宝身体结实魁梧,又能说会道,先是成了一家豪宅的侍女情人,后来又被唐高祖女儿千金公主看上。

这个千金公主为了讨好武则天,把冯小宝献给武则天作男宠,成为了太后的床上用品。为避免外人察知,便于出入宫禁,武则天让小宝削发为僧。又令改姓薛,取名怀义。人们都称他为薛师。

唐高宗从公元664年开始出现身体不适,性方面怎么样也不清楚,但肯定会减弱。当时的武则天才四十出头,正是如饥似渴的年龄段,唐高宗的身体越来越不行,可以想象的到是武则天会越来越空虚寂寞。

垂拱初年(公元685年),武则天重修曾经她出家过的的白马寺,任薛怀义为白马寺主持。寺中僧人仗着他,也跟着胡作非为,右台御史冯思勖弹劾薛怀义,被薛怀义随从打成重伤。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薛怀义主持修建明堂,号称“万象神宫”。明堂高达九十八米,占地一万两千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明堂共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效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象征天。九根龙柱支撑圆顶,象征着九五之尊。上层二十四边形,象征二十四节气。

明堂修成,又在其北边另修天堂,天堂分五级,到了三级则俯视明堂,高达三百多米,就是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浮屠。

这些建筑都是权力的象征,武则天觉得薛怀义干的不错,任命薛怀义为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

为了帮助武则天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薛怀义又带领一帮和尚解释经典的《大云经疏》,称唐宗室衰微,太后就是弥勒下生,必定取代唐朝的统治。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也没闲着,派人在白石上凿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十分高兴,为石取名为“宝图”。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五月,武则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十二月,武则天亲自到洛水朝拜,接受天授圣图。皇帝、文武大臣全部都跟着他站立,“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

公元689年,武则天以“曌”为名。

三、武周代唐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各地群臣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号为周。李旦也上表请赐姓武氏,这是多么的卑微。

武则天同意他们的请求,九月九日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定都神都洛阳。上尊号称“圣神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且唯一的女皇帝。“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庙。

这一年武则天已经六十六岁,武则天的人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少女成长时期。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出生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进入皇宫。

二是两次入宫时期。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到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太宗在位当了十二年才人。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二次入宫。

三是皇后太后时期。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开始担任皇后到公元683年,长达二十八年之久。其中公元664年到公元683年武则天实行“垂帘听政”。从公元684年到公元690年担任太后实行“临朝称制”。

四是君临天下时期。从公元690年建立武周到705年去世,真正君临天下的只有十五年。不难发现作为皇后、太后、女皇,武则天实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武则天重组了当时的宰相群。武承嗣担任文昌左相,岑长倩担任右相。

封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武攸归,武重规,武载德,武攸暨,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攸望,武攸绪,武攸止都封为郡王,所有姑姊都封为长公主。从此武氏家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独掌大权。

特别武承嗣和武三思,他们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他们掌权后开始作威作福,利用酷吏杀了不少有功之臣。当时的宰相都要让他们三分。

有一次,地方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生病,武承嗣和武三思去问候,韦方质靠在床上不行礼。

有人劝他:“这样不太好。”

韦方质:“大丈夫能屈能伸,怎么能委屈侍奉太后的近亲。”但说完这话就遭到了诬陷,被流放。

武则天当上皇帝,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亲自在洛阳城殿考核各地应试入举的人,殿试就是从武则天这里开始。

公元692年正月,武则天引荐举人,不论贤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种官职进行试用,试官制度由此开始。

公元702年开设武举,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都沿用。

武则天开创“南选”。当时岭南、黔中等地比较偏远,由当地官府自行选拔官员,但一些选拔出来的官员却难以胜任岗位。

武则天时期改由朝廷派出官员,在当地组织考试以选拔官吏。“南选”方便了江淮以南主要是岭南、黔中士子参加吏部选官考试,以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科举制,武则天时期应该说网罗了不少人才,比如李昭德、魏元忠、狄仁杰、姚崇、宋璟、唐修璟、郭元振等。“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得到政权后,武则天也开始觉得这些酷吏越来越无法无天。首先拿杀害太子李贤、因李冲起兵反叛残害一千余家的酷吏邱神绩开刀。

接着轮到了周兴,对付他的恰恰是来俊臣,来个以恶制恶。

公元691年一月,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来俊臣审完周兴后,陪他一起用餐,毕竟共事相处了这么多年。

来俊臣问周兴:“犯人大多不会招认,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这还不简单,拿一个大瓮来,四周用火烧烤,让犯人进去,还有什么事情不承认。”

来俊臣:“那就请兄弟进这个瓮吧。”

这就是成语“请君入瓮”的来历。周兴万万没想到,这盆子会扣到自己头上来,连忙磕头认罪。

二月,周兴被流放岭南,在途中被仇人所杀。

周兴死后,酷吏索元礼也好运不长。索元礼最擅长的是用铁笼子罩住犯人的头,然后往头上钉楔子,直到脑浆流出为止。

索元礼被抓后,一直不肯认罪。

审讯的狱吏说:“把大人的铁笼子拿来。”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索元礼就乖乖的认罪,不久便死在狱中。

作恶最多的来俊臣则是酷吏当中死的最慢的一个,直到周兴和索元礼死后六年多才以谋反罪被处死。

来俊臣应该是酷吏界开山鼻祖的宗师,当时专门编写了一本如何告密、如何办案的工作手册《罗织经》,把酷吏的手段理论化、专业化。

到后期,来俊臣内心的野心达到了极点,企图陷害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最亲信的人物,诬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谋反。

公元697年,卫遂忠将来俊臣告发,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等乘机揭露来俊臣种种罪恶。有关部门认定来俊臣为死罪,但武则天迟迟不决定。

王及善:“来俊臣是国家的首要罪人,不将他除掉,会动摇江山。”

武则天:“他对国家有功,再考虑考虑。”武则天其实心理很明白,这是她一手扶植起来的杀手。

又有人来劝谏:“贪赃受贿推积如山,受他冤屈而死的鬼魂都堵塞道路。”

最后,武则天将他斩于西市。可以说当时的场面真是万人空巷,大家都拍手称快,恨不得来吃他的肉,拔光他的皮,摘他的胆,喝他的血。人们都在大街上相互庆贺说:“今后人们睡觉,背部都可以贴着席子了。”

来俊臣被处死,意味着延续十四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宣告结束。

四、东方神探

公元691年,传奇人物狄仁杰担任宰相。

狄仁杰,并州晋阳人。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曾有门人被害。县吏前来查问,大家都在争辩不是我。只有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不睬。他面对县吏的责问,回答道:“我正在与黄卷之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理你们这些世俗的官吏。”

狄仁杰参加科举并考中,得到了第一份官职汴州判佐,相当于州一级的司法工作人员。初入职场的狄仁杰刚正不阿,不懂职场人情礼仪,他得罪了不少人,为此他被诬告入牢,幸好碰上了时任河南道黜陟使、工部尚书阎立本。阎立本做过宰相,是著名的画家,绘制“昭陵六骏”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

阎立本在审问时,发现狄仁杰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称赞道:“孔子说:‘观过知仁矣。’你真可以说是沧海遗珠。”这就是“沧海遗珠”成语的由来。

阎立本不但没有处罚他,还积极推荐他,狄仁杰被提拔到大理寺任职。在唐代,大理寺就是最高司法机关。狄仁杰在大理寺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史书称“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6一年内断案涉及人数一万七千人,平均一天就要处理四十七个人,一个小时就得处理两个人的案件。说明他的工作量不仅大,而且准确率高。

让狄仁杰真正成为一名神探的是来自一名外国人。在清末,有个文人写了一本关于狄仁杰的长篇小说,名为《狄公案》,也叫《武则天四大奇案》。这本小说前半部分写的是狄仁杰作为县令断案的事,后半部分写的是作为宰相整肃朝纲的事。他将狄仁杰描述为一位断案神探,犹如宋代的包拯。这本小说在清末就盛行开来。

1943年,荷兰人高罗佩来到中国,在看到《狄公案》这本小说后完全入迷。他觉得书中的狄仁杰,不就是西方的福尔摩斯吗?

高罗佩将《狄公案》这本小说被翻译为英文,在西方大卖,狄仁杰“东方福尔摩斯”的称号就这样在西方疯传。

高罗佩将自己关上门来,以狄仁杰作为主角,写了《大唐狄公案》。没想到这部书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列为学生必读书,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国内拍的影视剧《狄仁杰传》多数题材取材这两部书。

狄仁杰从此获得“神探”称号。当然进入唐高宗眼球的是源于一件事“昭陵断案”。

有一次,朝廷大臣权善才、范怀义误砍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柏树,唐高宗将他们逮捕,送入到大理寺审判。大理寺审理结果:二人免职。

唐高宗非常恼怒:“他们砍伐昭陵柏树,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

狄仁杰直言道:“汉朝时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就想灭他家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假如盗取长陵一抔土,又将如何治罪?’汉文帝因此只杀一人。现在只因误砍一棵柏树,便杀掉二位大臣,后世又将如何看待陛下?”

唐高宗只好免去二人的死罪,开始对这个狄仁杰刮目相看。之后让狄仁杰担任侍御史,这个官职非常重要,负责纠察百官的权力。

在垂拱年间,狄仁杰又陆续在地方担任重要职务:如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复州刺史等。地方的百姓都对他十分拥护,感恩戴德。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狄仁杰于次年九月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武则天问狄仁杰:“你在汝南为官时有良好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过;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还会把他视为我的朋友。”武则天被狄仁杰这种胸怀折服。

当时的朝廷被来俊臣等酷吏笼罩着黑压压的一片,狄仁杰自然也逃不了。公元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

狄仁杰当场认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来俊臣:嘿嘿,没想到这么快就承认。也就放松了对狄仁杰的警惕。狄仁杰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棉衣里。他的儿子狄远光拿着狱状跑到了武则天伸冤。

武则天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谋反案,“为何承认谋反?”

狄仁杰:“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

武则天:“为何要作《谢死表》?”

狄仁杰:“这是他们瞎编的。”

经过比对《谢死表》果然是伪造,但狄仁杰等大臣还是被贬为地方官。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七十三岁的武则天似乎又想起了狄仁杰,已经六十八岁狄仁杰时隔六年再次拜相,这可谓英雄暮年,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此时的朝廷别有一番风味,来俊臣被杀,宣告酷吏时代结束。武则天换了新男宠,开始寻找自己的接班人。

狄仁杰任相期间,先后举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唐代名臣。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谁比较合适?”

狄仁杰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宰臣李峤、苏味道便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您若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张柬之年纪虽老,但却有宰相之才。”武则天于是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我此前推荐的张柬之,您不是还没有任用?”

武则天:“我已经给他升了官。”

狄仁杰:“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

武则天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在狄仁杰去世整整四年之后才封为宰相。这个张柬之可并不简单,虽然当时已经年过八旬,正是他通过政变,赶下了女皇的统治位置。

曾有人对狄仁杰说:“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门下。”狄仁杰却说:“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

狄仁杰不仅不遗余力的向朝廷举荐人才,在他人生最后这三年,干对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武则天确立了真正的接班人,明确了这接班人是姓武还是姓李。

五、姓氏之争

武则天又喜欢上了一个新的男宠侍御医沈南璆。薛怀义一气之下,干脆不进宫见武则天,整天待在白马寺里,和他剃度的那些小流氓胡闹。

这个薛怀义生气起来非常可怕,公元695年正月十六,一把火烧了天堂,火势逐渐蔓延,把明堂也给点着。这一场大火一直烧至天明,明堂和天堂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想想当初这是多么宏伟的建筑。

武则天非常心痛。明堂被烧半个多月之后,薛怀义被杀,以解心头之恨。这个沈南璆根本满足不了武则天的性需求。

当时武则天获取男宠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由女儿太平公主专供。太平公主非常懂自己的母亲,她专门收养男宠献给武则天,这些男宠多半自己先享用,再推荐给母亲。

第二种由本人毛遂自荐。根据《旧唐书》记载,柳良宾和侯祥云两人想走自荐这条路,不过没有成功接近女皇。

第三种由武则天的身边亲信挑选。

公元697年,张昌宗经过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并逐渐得到了宠幸。

张昌宗又向武则天介绍自己的哥哥张易之,说他才干超过自己,善于炼制药物。武则天立即召见张易之,也得到了武则天的喜爱。

张昌宗进宫任职不到十天半月,权势震惊天下。武家的各个兄弟抢着上门,讨好巴结,亲自替他牵马递鞭,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

更为夸张的是皇太子李显、相王李旦请求封张昌宗为王。武则天似乎被欢喜冲昏头脑,封了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还特意设置了一个叫做控鹤监的机构,让二张负责管理,从而让更多的美男子聚集到武则天自己的身边。

公元697年发生了几件重大的事情,除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受宠之外,狄仁杰再次担任宰相,来俊臣和李昭德同时被送上断头台。一边来俊臣被杀死时,人们大快人心;一边宰相李昭德被杀时,大家感到痛惜。

李昭德被杀源于接班人的问题。李昭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武周建立后,担任凤阁侍郎、同平章事职务。一直以来都是力保李唐皇室(李显和李旦)的皇位继承权。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要考虑到立皇太子问题。因为武周的政权比较特殊,是通过夺取得来。要不要还政李唐,立武还是立李始终成为她面对的问题。

第一个选择还政李唐,让位给儿子李显和李旦。这是唐朝大臣和百姓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武则天好不容易从李唐的江山夺取过来,岂可拱手而还。即使她答应,她的外戚武氏家族也不答应。

第二个选择还政李唐,让位给兄弟。武则天既不是兄也没有幼弟,此条排除。

第三个选择延续武周,让位给女儿太平公主,但自古传位传男不传女,有违背伦理。

第四个选择延续武周,让位给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但这两个侄子又不是亲生,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三思是武则天另一个同父异母哥哥武元庆的儿子。

显然只有第一个和第四个选择成立,武则天一度考虑将武承嗣立为太子。

宰相李昭德则是隔三差五的向武则天劝说立太子的事情:“天皇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传给自己的子孙再正常不过。”又强调,“魏王武承嗣的权力太大,会影响到陛下的江山社稷。”

武则天:“他是我的侄儿,就是我的信任之人。”

李昭德:“侄儿哪里有儿子亲,儿子都会谋反,更何况是侄儿?”

武则天:“爱卿所言极是,我怎么没想到。”

于是武则天调整了武承嗣的宰相职务。武承嗣和李昭德这梁子算是结下。

公元697年李昭德遭到来俊臣的陷害,被诬告谋反,最终被处死。

公元698年开始,武承嗣和武三思不断的指使他人,劝说武则天传位给武姓。从古至今天子没有将外姓立为继承人,武则天非常纠结。

二度当宰相的狄仁杰经常向武则天进言:“陛下应该思考下,姑侄和母子比起来哪个更亲?你立儿子为太子,那是配祭太庙。你立侄子为太子,侄子以后又该怎么传位。”

武则天:“这是我的家事,你不要参与。”

狄仁杰:“君王将四海当成家,什么事都是陛下的家事。君主好比元首,臣下好比四肢,况且我当宰相,理应要参与这些事情。”

武则天无话可说。过了几天,她又向狄仁杰询问:“我在梦中看见大鹦鹉两翼都折断,这代表什么?”

狄仁杰:“武是陛下的姓,两翼象征着两个儿子。陛下起用这两个儿子,两翼就会振作起来。”

狄仁杰的这个解释实在是太完美恰当,把武则天说的心服口服。这个时期的狄仁杰,武则天非常敬重,常尊称他为狄老,从不直呼其名,也不让狄仁杰行跪拜之礼。

此后武则天无意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并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与此同时,张易之、张昌宗,皇嗣李旦都曾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

在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进一步认识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

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公元698年九月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皇太子。次年,武则天担心儿子李氏家族和武氏家族在她死后,会有冲突对抗,在明堂前让他们对天发誓,要和睦相处,并将誓词铭刻在铁契上。武则天已经做了她该做的,但是若干年后,武则天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

公元700年九月,神探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非常痛心,称“朝廷上再无可以依靠的师长。”下令废朝三日。

此时的武则天身体也每况愈下,武唐政权也将慢慢的走向下坡,一代女皇终将迎来谢幕。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