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现实题材 现实生活 书籍1453686
书籍1453686
新作者BR1KiJ
现实题材 类型2023-11-24 首发时间1.1万 字数
与众多书友一起开启品质阅读
第一章盛夏的下河村
作者:新作者BR1KiJ本章字数:2766更新时间:2023-11-24 11:08:17

九六年的七月。

苏北大地骄阳似火,从空中俯看下去,运河两岸的广袤土地上,一望无际的夏麦即将成熟,微风吹起的麦浪,包围着零散分布的村庄,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自从改革开放这十多年来,农村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不仅早早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家家有了积蓄,翻盖了新房。

尤其这几年随着外出打工潮的兴起,大量壮劳力去了南方工厂打工,古老的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以往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新鲜事物,正在大量的涌入下面的县镇,让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大的改变。

今年入夏以来的这段时间,整个苏北地区基本上是一场雨都没下,白天的气温更是突破了以往的极限,达到了三十八九度的新高度,

这两年乡亲们手里都有钱了,消费观念也在跟着变化,面对这种从没遇过的高温天气,纷纷赶往镇上供销社采购电扇这类必需品。

要知道,这种天气下,白天地里是待不住人的,即使常年在地里劳作的村民,这段时间也只能早晚趁着天气凉快的时候,才能得空抓紧下地把要紧的农活草草处理下。

太阳一出来,所有人都自觉猫在家里的电扇下,趁着空闲睡个午觉,修理下农具什么的,总之庄稼人是闲不下来的。空闲的时候抬头瞅一眼呼呼转动的电扇,也感叹确实比门口树荫下凉快要舒服的多。

可能不习惯家里的吵闹,村里的老人们还是喜欢结伴去外面找个地方坐下来乘凉聊天。在上河村,老人们一般习惯去村口的老井台那里待着。每人一张板凳,一把蒲扇,坐在井台旁边那几棵歪脖柳树下,大伙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比如今年谁家打算给儿子娶媳妇啦,谁家又翻盖了房子,又那家孩子在外有出息赚了多少多少钱等等。

这两天大伙聊的最多的,还是今年这反常的天气。

听电视上说,好像是什么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至于这厄尔尼诺是个什么玩意,电视上也没说清楚,可能是个很厉害的人吧,看样子本领还很大。

除了天气,大家关心的还有村干部选举这件事。就在上个月,因为账目问题村里有人去县里告了状,吓得才干了大半年的村委会几个主要干部,悄默声地突然集体辞职去了南方打工。

据知道内幕的老人透露,好像是这一届的村长书记不愿背历史遗留下来的账目窟窿。对此老人们可不这么认为,这届村干部少说也干了大半年,好处也没少捞,那能那么容易撇清关系。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有道理,老人们也是一条条地摆事实讲道理,那村口的鱼塘足足有百十亩的水面吧,虽说一年的承包费有三万元,可那一年上交过村里,不都是年年欠着。要是换别人村里能答应?还不是因为承包鱼塘的陈三是村长的侄子。

还有那倒闭好几年的砖厂,村集体自留地今年卖了的那行杨树,以及每年上面固定下拨的扶贫资金,一项一项数过来,这届村干部想撇清关系可没那么容易。

想当年,大集体的时候,上河村在十里八乡,那可是响当当的富裕村。

那时候村里的砖窑厂,吸收了村里半数以上的壮劳力,外乡都有人慕名过来采购建房用的砖瓦。

八百亩的河滩地,还有老陈支书带人种下的全县最早一批意大利杨树,因为这事,老陈支书还上了省里的报纸。

再加上大炼钢铁时候挖出的上百亩鱼塘这些底子,上河村是全乡最早吃饱饭的村子。

可这十来年,随着老陈支书的去世,这几届的村干部是一届不如一届。鱼塘鱼塘承包出去收不回现钱,砖厂同样如此,在承包给个人那几年,砖瓦的质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以至于后来,哪怕是本村村民建房子,也都宁愿多花钱去外乡拉砖头回来。

还有之前村里结余的那点钱,听说也没撑过后面两届村干部的挥霍。现在村里至少欠下有十几万的饥荒,至于具体的集体账目,估计就是一笔糊涂账。

每每提起这些,村里的老人们就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也不好把话说的太重,毕竟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说起来也都沾亲带故,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可眼下麦收在即,今年这少见的干旱天气,秋茬玉米急等着播种,误了农时,秋半天粮食歉收,那可是要出乱子的。

眼下运河边几个村子都指望运河边合用的翻水站引入运河水浇地救急,可大家也知道,光靠一个小小的翻水站,肯定是应付不过来如此大的需水量。

要知道在设计之初,翻水站的功能也仅仅是能保障几个村子稻田地的灌溉需求。就这多少还有点紧张。

搁往年,都是周边几个村子的村长书记商量着分配时间的。今年自己村子没有当家人,这用水自然排不到前面的。毕竟牵涉到各自村子大半年的收成,任谁都不敢让步。

哎,自己村要是有在县里,哪怕是乡里有个说上话的也行啊。这样站出来议事腰杆子自然硬很多。

没看下河村的支书老卞头,不就占着自己大学毕业的闺女在省城报社当记者吗?每次去乡里开会那架势,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他是乡长呢。

这些年的灌溉用水,也都是下河村先用起。美其名曰是下河村牵头的。但明眼人谁看不出来,乡里这是不愿意得罪人老卞头。

提起上大学,大家伙也是一阵长吁短叹。自己村这几年压根就没听说有谁家孩子考上个正经大学。

当然这也不能都怪孩子们不争气,农村孩子,本身基础条件就差,在加上早早就要分担家庭责任,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念书呢,能踏踏实实读完初中,跟着去南方打工赚钱才是大多数孩子的人生道路。

放眼整个乡里,每年也就寥寥几个考上大学的吧。不过听说这几年乡里对教育越发的重视,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乡里都会在乡政府门口贴出喜报,听说去年还有现金奖励。

现在聊起来,今年的高考也过去有个把礼拜了吧。不知道今年村里会不会有谁家里祖坟埋的好能出个大学生,也好让自己这一个村的说出去脸上也有光。

“今年咱村有那家孩子参加高考的?”

“嗯,我知道的有三队瘸腿家孙子,还有五队的大头家孙子。”

“还有二队李老太爷家两个孙子听说也是今年高考。”

“得,又没戏,这几个孩子听说读的高中都不咋样,那大头家孙子当时好像分数不够还交了钱才进去读的吧。”

上河村说大也不大,五个生产队七百多户,两三千人口。平时谁家有个大小事,基本上也都瞒不住。

这会大伙聚在一起细数下来,感觉指望这几个孩子,今年村出大学生这事还是有点悬。全县拢共拢也就五所高中,这里面,除了最好的县中外,基本上其他几所高中的高考达线率都很感人。

老人聊天中的几个孩子,都是上的县中以外的高中。平时也没听过各自的家长夸过自家孩子的成绩。估计这几个熊孩子也都是打工的料,高考过后,正是头二十岁正当年。托关系送去南方打几年工,抓紧说门亲事才是正事。

农村人嘛,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来的。搁以前,还没这么多事呢。也就这几年,外出打工把这帮小伙姑娘的心都打野了。

按现在年轻人最时髦的想法,那就是自由恋爱。一起打工平时看着顺眼的,学着人家城里人谈一场甜甜蜜蜜的恋爱,回家双方家长见个面,在按照老家的风俗走个流程,皆大欢喜。

但在老人民眼里,还是正正经经的媒妁之言才踏实。年轻人懂什么,年纪轻轻毛毛躁躁的,实在不能让人放心。

长吁短叹之余,老人们纷纷感慨,眼下这世道变了哇,变的自己越来越看不清了。

“你说今年的高考,我到想起个孩子,好像也是今年高考。”

“谁家的啊?”

“还有谁,二队老校长家外孙啊。”

“谁?”

“何大爷孙子,周校长外孙!”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