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时,一个宫女小心翼翼地走进御书房,看到皇帝如此失态,顿时吓得脸色发白。
她连忙跪下,颤声说道:“陛下,您怎么了?是否需要传御医?”
皇帝听到宫女的声音,仿佛从梦中惊醒。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知道,作为皇帝,他不能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失去方寸。
他缓缓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然后尽量平静地说道:“无事,只是有些疲倦。传令下去,立刻召见宰相和诸位大臣,朕有要事相商。”
宫女应命而去,皇帝则重新坐回御座,他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他都必须坚持下去。
光线透过宫殿的窗棂,洒在华丽的琉璃瓦上,映衬出一片金碧辉煌。
然而,此刻的朝堂之上,却笼罩着一股沉重的气氛。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殿下的大臣们。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将洛祁桓战败被俘的消息宣告出来。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众臣子的脸上流露出各种不同的表情。
“这怎么可能?洛祁桓不是一向战无不胜的吗?”一位年迈的大臣摇着头,满是不信。
“哼,看来这洛祁桓也不过如此,竟然会败给一群乌合之众。”另一位年轻的大臣则轻蔑地嘲笑道。
皇帝听着这些议论声,心中愈发烦躁。他本就不愿再上朝,但如今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迫使他不得不面对这群大臣。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抑着内心的怒火,他知道,此刻发怒无益,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够了!”皇帝终于忍无可忍,一声怒吼打断了大臣们的议论,“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想出对策!”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一个个低下头,不敢再言语。
这时,一位中年大臣站出来,他的面容沉稳,眼神坚定。他朗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如今之际,应派一员大将前往前线,以稳定军心,重整旗鼓。”
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觉得这个建议可行,但问题来了,派谁去呢?
“那依你之见,该派谁前往?”皇帝问道。
中年大臣略微沉思,然后说道:“臣保举陈将军前往。陈将军昔日曾随洛祁桓征战四方,对兵法战术颇有研究,且此人勇猛善战,定能担此重任。”
皇帝点了点头,陈将军的名号他也有所耳闻,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但他还想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
“诸位卿家以为如何?”皇帝环视朝堂。
一时间,朝堂之上再次响起了议论声。有的大臣表示赞同,有的则提出了其他的人选,甚至有几位大臣还在争论着洛祁桓到底有没有战败。
皇帝越听越觉头疼,他感到一阵无力。他原本以为能够从这些大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没想到最终还是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大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清脆响亮:“陛下,臣以为,此时并非争论之时。无论洛祁桓是否战败,我们都应立即采取行动,以防起义军趁机进攻。陈将军虽然勇猛,但毕竟年纪已大,恐怕难以应对如此危机。臣以为,应派遣年轻有为的将领前往,方能扭转局势。”
皇帝闻言,微微点头。他觉得这位年轻大臣的话颇为有理,现在确实不是争论的时候,而是应该迅速采取行动。
朝堂之上,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在这个僵持的时刻,一个高大的身影从武将行列中迈步走出,他的到来打破了朝堂上的僵局。
这人正是赵阔,一位在军中有着盛名的将军。他的身材魁梧,面容刚毅,一双眼睛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的步伐稳健有力,每一步都踏得朝堂的地板微微震动,似乎能够感受到他那不屈的军威。
“陛下,臣愿往!”赵阔的声音铿锵有力,如同战场上的战鼓,激昂而坚定。
皇帝闻言,眉头舒展,目光转向这位自荐的将军。他看到了赵阔那坚毅的面庞,那自信的眼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
“哦?赵将军愿往?”皇帝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
“正是!”赵阔拱手行礼,然后挺直了身躯,“陛下,臣虽不才,但在军中数载,也曾历经沙场,对兵法战术略有研究。洛祁桓被俘,军心不稳,此时正需一位有经验的将领前往稳定局势。臣愿担此重任,为陛下分忧。”
皇帝听着赵阔的话,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他喜欢这种直接而自信的态度,这与他在位之初的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不谋而合。
“赵将军,你可有何策略?”皇帝继续询问。
赵阔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皇帝在考验他的能力。他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陛下,起义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臣以为,可以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先弱其势力,再寻机决战。同时,我军应加强防御,稳固后方,再图进取。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皇帝听后,连连点头。赵阔的策略既稳健又大胆,正合他的心意。他看着赵阔,眼中满是赞赏。
“赵将军,你的勇气和智慧令朕欣慰。若能早日平定叛乱,朕定当重赏于你。”皇帝的声音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赵阔躬身领命,他的声音坚定而响亮:“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必将叛乱平息,以报陛下厚恩!”
赵阔的自荐如同一道清流,打破了沉寂的僵局。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私下里议论着这位年轻将军的英勇和智慧。
他们的目光中流露出敬意和赞许,在这一刻,赵阔已成为了他们心中的英雄。
一位年迈的大臣首先站出来,他的声音虽然略显沙哑,但却充满了力量。
“陛下,赵将军乃我大明朝难得一见的将才。他不仅勇猛过人,而且深谙兵法,实乃国之栋梁。臣以为,让他前往前线,定能稳定军心,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