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历史传记 变法精要
商鞅变法(上)
作者:乾三金本章字数:2301更新时间:2024-12-15 18:59:58

在上一章的创作中,由于时间紧迫以及整体布局考虑不周等因素影响,导致这部分内容呈现得稍显笼统且有虎头蛇尾之感。特别是对于管仲改革这一重要板块,原本计划详细阐述其各个方面,但因篇幅所限无法一次性全面展开。在此向各位读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承诺后续会补充章节以完整呈现管仲改革的全貌。

关于管仲的思想文化和事迹是非常非常多的,他是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思想家,大家可以百科一下相关的典故和政法方面的改革。

下面这几章我主要会对七国变法的事迹进行详细的剖析和对比,旨在寻找有利于改革和可以利用的点来进行深入思考。

商鞅,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人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最为成功且永载史册的变法巨匠之一。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助力秦国踏上了大一统的征程,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举措,犹如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席卷整个秦国大地。他打破旧有的束缚,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军功爵制,让无数平民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战功获得晋升和荣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行郡县制更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

正是由于商鞅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秦国迅速崛起并日益强大。经过多年的征战与兼并,终于结束了自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之久的诸侯纷争、分裂割据之混乱局面。秦帝国如同一轮初升的旭日,照亮了中华大地,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商鞅的功绩不仅在于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他所奠定的封建王朝阶级统治制度影响深远,延续了两千余年。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尽管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可以说这个人对秦朝的建立是功不可没的,但秦朝的灭亡同样也与商鞅的商法有关,而后世则对此人褒贬不一。

商鞅本是卫国人,是卫国公族的后裔,姬姓,公孙氏,名鞅,所以又称公孙鞅,只是后来秦孝公赐予了他商於的食邑,世人称他为商君,所以史称商鞅。

卫国又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他可以说是周王朝正统的后裔了,在魏国囚杀卫怀君后,卫国成了魏国的附庸国,所以说他是魏国人也是可以的。

商鞅早先本是在魏国为官的,在当时的国相公叔痤的麾下为官,当时的魏国虽然变法的李悝已死,但变法仍在继续,商鞅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法家的法学之术,受李悝,吴起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是他们的学生了,在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惜魏惠王没有采纳,如果当时魏惠王采纳公叔痤的建议的话,秦灭六国而一统尚未可知,魏国的没落我认为和魏惠王的不尊重人才有很大的关系,当真算得上是一人影响一国,也真是时也命也。

商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后,就转投了秦国,实际上这种投效别的国家的事在战国时期是非常常见的,原先在魏国进行军事改革的吴起后来去了楚国,后来在燕国和赵国进行变革的乐毅他的祖先就是魏国变法任用的乐羊,在这些大才眼中他们更在乎的也许就是一个能施展一生抱负的地方。

在秦国的秦孝公继位后,决定改革图强,于是做出了和魏国魏文候一样的决定,想要变法图强,以求一统,结束乱世,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大多数国家君王共同的理想。

但变法是动摇国本的大事,轻易是变不得的,于是秦孝公召集了大臣来商讨此事,当时主要是有两派人争论不休,一派是不主张变法的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等人,一派是主张变法的新改革派代表商鞅,其实不管到什么样的朝代,你想要改革总有反对的人,因为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当时他们两派人的争论很有意思,当时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们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选自《商君书.更法》这句话的解释含义是: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礼法不会有不对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的说法。选自《战国策》意思是利益没有增加百倍,就不变更法令制度;如果不能取得很多功业,就不要更换所使用的人才。

其实旧贵族们的想法很容易理解,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变法在他们看来是一件没有好处的事,甚至还会触动他们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问题,说什么“法古无过”之类的话都是托词。

而商鞅了则是推出“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说法来反驳旧贵族们,这句话同样出自《战国策》意思是根据变化的时代来制定法令,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教。

后世的王安石则提出“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选自《宋史》的思想理论,意思就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仿,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我前言提到的梁启超写的《变法通议》也有类似的说法,大家可以百度百科自行查阅,这其实说明无论是那个朝代,对当下局势不停地去进行改革,那么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党派才可以去做到长生久视,这是必然的。

因为当时的君主秦孝公本身是支持变法的,最后还是力排众议同意了商鞅,选择进行变法图强。

商鞅在变法前,当时还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典故,名为“立木为信”的成语,篇幅有限我就不讲了,大家可以自行百科查阅一下。

秦国变法主要分“三步走”颁布垦草令、一次变法、二次变法,这主要是因为秦国变法的阻挠力度实际上是比其他国家要强很多的,变法只能循序渐进,宜缓不宜急。

《垦草令》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预案,《垦令》而从它的内容就能看出只适用于战时经济,而不适用于和平时期,完了我会上传一些相关文献的原文及译文图片供大家参考。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