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历史传记 变法精要
管仲改革
作者:乾三金本章字数:2508更新时间:2024-12-15 18:49:51

原本我的构思是顺着思路径直写下商鞅变法的相关情节,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认为管仲某些方面的改革对于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可取之处。尽管改革和变法这二者在时间跨度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变法往往侧重于政治层面的奋发图强,与权贵阶层之间的矛盾相对更为尖锐显著,所面临的问题也更为突出;然而,改革则更倾向于从整体出发,通过一种相对温和、平稳的方式去顺应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基于以上种种考量,反复思索过后,我最终下定决心单独开辟出一个小章节,简要地阐述一下管仲改革当中那些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的要点所在。

在齐国之后的后世三国时代,隐居于草庐之中的诸葛孔明先生常常将自身比作拥有非凡才能之人——“管乐之才”。而此处所提及的“管乐”,实际上指的乃是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两位大才:管仲与乐毅。

管仲,这位齐国名相,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经济头脑,推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措施。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以及加强军事力量等手段,使得原本并不强大的齐国迅速崛起,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乐毅,则是燕国的杰出将领兼军事家。他率领燕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辉煌战绩。其战略眼光独到,战术运用灵活多变,堪称一代名将之典范。

此二人皆为变法派中的佼佼者,他们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创新求变。正是凭借着这种无畏的精神和超凡的才智,方才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诸葛孔明自比于管乐,足见其对自身才华的高度自信以及欲效仿先贤建立不朽功勋的宏大志向。

然而,名声这玩意儿常常如同外表华丽的金玉一般,徒有其表。令人诧异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管仲此人的声誉评价却并不尽如人意。管仲,又被称为管夷吾,这正是孟子那篇著名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所提及的“管夷吾举于市中”的那位主人公。据闻,管仲的祖先竟是周穆王的后裔,其家族背景可谓显赫非凡。而他的父亲管庄,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大夫一职,地位尊崇。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父亲过早地离世,使得年幼的管仲不得不直面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在这般艰难的境遇下,管仲被迫早早地承担起支撑整个家庭的重任,开始了充满波折与挑战的人生旅程。

如果你们有空闲时间,可以去百度百科或者其他权威渠道查阅一下他与鲍叔牙之间的传奇故事。说起来啊,若不是鲍叔牙的大力举荐,或许压根儿就不会出现管仲改革这般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呢!由此可见,这个人的性格实际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并不能称得上完美无缺。然而,我们却无法否定他卓越非凡的能力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他推行的某些政策措施,即便放到当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之下,依我之见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政治和行政方面,古代的人当官、做事、用人还是蛮有一套的,古代的人讲究“圣人治吏而不治民。”意思就是圣明的君主只管理官吏而不去直接管理民众,借用兵仙韩信的话说就是大王点将,韩信点兵。

特别是有关用人方面的问题,在《管子》这部著作里的众多篇章之中均有所探讨和提及。管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在对官吏的委任以及日常管理当中,应当秉持着“以劳受禄”这一原则,也就是说官员所获得的俸禄应该与其付出的劳动成正比,绝对不能出现“受禄超过其功”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正因如此,英明睿智的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会明确清晰地划分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责,并严格考核官员们的功绩。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他们所立下的功劳来实施赏赐,根据其所犯下的罪过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的理念大致可以理解为奖赏有功劳之人,惩处犯过错者,一切都依照实际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大小来决定奖惩,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相当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但做事的人多,总有人不自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用人不淑的问题,他还批评了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

而他提出的用人原则——“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工程!!!

真心是值得现在的官员好好学习学习的!!!

而当时的君王或者管仲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可以理解为官员的世袭制度),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也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这也是打击权贵阶级让位于民的一种手段,和前面讲的李悝变法世袭制的废除有相近之处,但也只是突破而没有废除。

实际上对管仲这个人百度百科给到的评价就十分到位,说他是一个民本主义思想强烈的人,那么什么是民本主义,这里我想给大家详讲一下。

民本主义与君本主义、国本主义以及官本主义相较之下,乃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主要源自那些英明睿智的君主和德才兼备的贤臣们,他们为了维系并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精心构建出这样一种独特的统治观念。

这种统治观着重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为重民,即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将人民视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其二是贵民,强调民众具有尊贵的地位,不可轻易忽视或践踏其权利;其三为安民,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其四是恤民,对处于困境中的民众给予关怀和救助,展现统治者的仁慈之心;最后则是爱民,以真挚的情感关爱民众,使其感受到来自上位者的温暖与呵护。

总之,民本主义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影响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荣辱,也塑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治国理政传统。

我则认为为官亦或者是变法的精髓就在于民本主义,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唐朝的唐太宗实际上都是非常重视民本主义的,嗯......这么说其实也不对,但凡是历史上稍有贤名的君王明相都非常重视民本主义,这也是先秦儒家比较重要的一种体现。

为君为官者,一心为民则国家安稳,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执政者的责任,而当有一天为君为官者不为民,只为己,则国家黑暗,百姓困苦,那个时候就是需要有人为下面的老百姓谋福利,寻福祉,这也就是变法者的责任。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