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历史传记 书籍1201903
开元盛世
作者:新作者zd49nk本章字数:1.3万更新时间:2023-03-28 10:21:38

一、盛世开端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是唐朝执政时期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一共有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天宝”。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先天”只用了一年多,那时刚好是太上皇李旦让位给唐玄宗的这么一个过渡时期。

“开元”年号从公元713年到公元742年,使用了二十九年。“天宝”年号是从公元742-公元755年,使用了十三年。这两个年号几乎把唐玄宗的执政划分了两个时期,开元年间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走向鼎盛;天宝年间,慵懒涣散,爆发“安史之乱”,唐朝走向下坡。

唐玄宗开创的称之为“开元盛世”,唐朝前面出现过“贞观之治”,后面又有“会昌中兴”。“盛世、之治、中兴”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世时代,代表着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不同的是“之治”大多指的是王朝初期的社会发展上升时期。比如西汉“文景之治”,隋朝“开皇之治”,唐朝“贞观之治”,明朝“仁宣之治”。

“盛世”指的是经过好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了顶峰,老百姓生活相较于“之治”时代更加富裕。比如汉武帝刘彻的“汉武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明成祖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开创的“康乾盛世”。

“中兴”指王朝国势急转直下时的触底反弹,说白了就是回光返照,基本上都是眨眼即逝。“中兴”之后等待王朝的只有快速灭亡。比如西汉的“昭宣中兴”,唐朝的“元和中兴”,明朝的“弘治中兴”,清朝的“同光中兴”。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七任皇帝,李隆基出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两岁就被封为楚王,到七岁时就建立府署设置官属。长大以后,就开始暗中不断的招募有才干的人帮助自己,后来通过“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扳倒了韦后和太平公主。

唐玄宗清除了太平公主后,第一时间照例封赏平乱有功之臣:王琚任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姜皎任工部尚书,封楚国公。王毛仲任辅国大将军,封霍国公。王守一任银青光禄大夫,封晋国公。郭元振封为兵部尚书,封代国公。李令问任银青光禄大夫。刘幽求任尚书左仆射,封徐国公。

为了进一步威震四海,彰显国家的强大和个人的绝对权威。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决定在骊山举行军演,共召集了二十万士兵,旌旗连绵超过了五十里,带着文武百官,声势空气浩荡。那场面用小品《小崔说事》来形容:“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此时兵部尚书郭元振作为总指挥,在指挥中出现了纰漏,打乱了军演。唐玄宗看到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

唐玄宗内心十分明白,自己这一路走过来就是靠着军队夺取了政权,虽然郭元振在先天政变中立下了功劳,但是手握重兵,必须要铲除,顾不得那么多。郭元振幸好有刘幽求等人的请求,才免于一死,但被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当年十一月,唐玄宗念及郭元振昔日功劳,专门特赦郭元振。但是仅仅任命他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司马。

郭元振遭此挫折,心情抑郁,在赴任途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渭川狩猎时,唐玄宗开始洗牌,首先提拔姚崇担任宰相。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因为一位叛乱的首领叫“元崇”,武则天决定让他改为“元之”。结果又遇上玄宗的“开元”年号,最后就把“元之”改为“崇”,所以人们一般称为姚崇。在武后、睿宗两朝时期都担任过宰相。

此时的宰相张说对姚崇向来看不顺,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进行弹劾,又让殿中监姜皎向唐玄宗上表说姚崇的不是。

向唐玄宗上书到:“姚崇文武全才,建议担任河东总管。”姜皎很聪明,既猜透了唐玄宗的用人意图,推荐姚崇。又满足了姚崇不到朝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双重好处,两边都不得罪。

唐玄宗气不打一处来,“这是张说让你来说的,欺君之罪,该处死。”

姜皎连忙磕头认错。不久,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替了原来郭元振的职务。

公元713年十二月,唐玄宗宣布大赦天下。又进行改制: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中书省改为紫微省;门下省改为黄门省,门下侍中改为黄门监等。

自从姚崇担任丞相后,张说就十分嫉妒并担心害怕,暗地里偷偷投靠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但没想到的是姚崇对他也耿耿于怀、不依不饶。

有一天,唐玄宗看到姚崇走路时脚一瘸一拐,就问姚崇:“你的脚有毛病吗?”

姚崇:“我是心病,并无脚病。”

唐玄宗:“这是为何?”

姚崇:“岐王是皇上的心爱弟弟,张说作为辅臣,却经常偷偷勾搭岐王,我怕岐王受他误导。”

不久,张说被降职为相州刺史,右仆射刘幽求也被贬为太子太保。同时,提拔卢怀慎进入宰相队伍。

刘幽求被贬后,心中有怨恨,牢骚也很多。心想唐玄宗的江山一半是靠他们打拼下来,姚崇没有出过一分力,内心十分的不甘。

唐玄宗再补一刀,把刘幽求再次贬为睦州刺史,同时将同党钟绍京贬为果州刺史,王琚被贬为泽州刺史。至此先天政变的肱骨之臣基本上都被排除在外,这就是政治场上的残酷之处。正所谓:“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新唐书》提到:“幽求之谋,绍京之果,日用之智,琚之辩,皆足济危纾难,方多故时,必资以成功者也。雄迈之才,不用其奇则厌然不满,诚不可与共治平哉!姚崇劝不用功臣,宜矣。然待幽求等恨太薄云。毛仲小人,志得而骄,不足论已。”

二、姚崇宋璟

姚崇、宋璟、房玄龄、杜如晦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历史上有同等地位还有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萧何和曹参,根据他们的行事规则,称之为“房谋杜断、姚变宋守、萧规曹随。”

唐玄宗在位时,宰相共有三十多人,其中产生较大影响除了姚崇和宋璟,还有卢怀慎、张说、宇文融、韩休、张九龄等人。

这些宰相各有特点,比如姚崇善于权变,被称为“救时宰相”;宋璟刚正而又亲切,被称为“守成宰相”;卢怀慎被称为“伴食宰相”;宇文融“理财专家”;张九龄“诗人宰相”。当然臭名昭著的宰相当属李林甫和杨国忠。

史书记载“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读如宏)、杜暹(读如先)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此次姚崇第三次担任宰相时已经六十三岁。当时,唐玄宗选姚崇做宰相时,就想听听他的治国理念。于是姚崇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提出了十项政治主张。

一是为政先仁义。

二是不对外扩张。

三是执法要从身边人做起。

四是不让宦官参与朝政。

五是不得向百姓征收额外的苛捐杂税。

六是不任人为亲。

七是对大臣要有礼节。

八是允许大臣大胆进言。

九是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十是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说”,针对当前和以往的历史问题而提出的十项治国策略。

唐玄宗完全采纳了姚崇的意见,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饬官吏,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树立标杆。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朝廷上下都没有找到很好的对付方法,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卢怀慎认为:“杀蝗虫会破坏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

姚崇:“迂腐之见,造成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

唐玄宗犹豫不定,姚崇坚决表示:“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孙叔敖斩蛇得到福报。灭蝗救人,理所应当。如果天降灾殃,由我姚崇一人承担。”

姚崇把责任扛在肩上,这就是一个能臣的担当和作为。体育场上教练员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赢球是球员的功劳,输球是教练的责任。”

唐玄宗听姚崇这么说,也就同意。

唐玄宗派出御史作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姚崇通过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从而逐步的将蝗虫消灭。姚崇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姚崇管理好了这个国家,却管不好自己的儿子和下属。姚崇总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分别叫姚彝、姚异。两个儿子都在京城为官,但仗着自己的父亲是朝廷首席丞相,大肆揽权,收了很多礼物被人告发。

他的下属赵诲接收胡人贿赂,同样被人揭发,唐玄宗亲自审问,理应当斩。姚崇奋力挽救,最后被流放到岭南。

公元716年十二月,姚崇提出了辞去宰相的职务,并建议让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的职务。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宋璟在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及第,后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先后在武后、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为官。

宋璟十分耿直、一身正气,他曾经冷落过张昌宗和张易之,对抗过武三思,得罪过太平公主。正因如此,宋璟多次遭到贬黜。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时任广州都督的宋璟从遥远的广州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宋璟和姚崇不同之处在于,“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宋璟担任宰相期间,选拔人才能依据每个人才能的不同任命相应的官职,使文武百官都能胜任职责。行赏施罚不枉徇私情,对唐玄宗也敢于当面直谏,唐玄宗对他既敬又畏。

有一次,唐玄宗出发东都,路过崤谷,发现那里道路狭窄,没有整修维护,唐玄宗下令免掉当地的地方官。

宋璟:“你不能因为道路没修好,就治他们的罪,百姓会深受伤害。”

唐玄宗:“那好,我下令赦免他们。”

宋璟:“那也不行,这样就变成了我的一句话,成了恩情,皇上还是在朝堂审问,然后赦免他们。”

宋璟的先进事迹非常多,在广州做官时,深受百姓爱戴。百姓自动给他立碑,宋璟请求皇帝下令禁止此事。

宋璟严于律己,对家人也秉公执法,并不念私情。宋璟的叔父宋元超为了谋求一个好官,主动向吏部的官员上报自己是宋璟的叔父。吏部的官员怎么敢不买他的账。

这消息被宋璟知道后,他二话不说表明态度:“我不会隐瞒他是我叔父,也不会因为私情而妨碍公事,以往他没有提出这事,你们可以照例办事。如果他把这层关系说了,那就从严要求,请求免除他的官职。”

宋璟当宰相后,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恢复“谏官议政制度”。贞观时期,刑部、大理寺以及三品官员入内朝奏事,一定要有谏官和史官随同。朝堂官员无论大小,只要上奏时御史和谏官都可以弹劾提意见,“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这样就保证了吸收各方正确的建议。

到了高宗、武后时期,酷吏制度代替了这项制度,人人都不敢言,有来俊臣等人在,甚至觉都睡不踏实。

宋璟颁布新的政令:“从今天开始,如果有事情不是必须保密的,一律当着仪仗上奏,史官依据贞观时的旧制加以记录。”从此,朝廷上再次换发生机,从谏如流。

宋璟和姚崇一样,在宰相位置上好景不长,主要受到两件事情影响被罢相。

第一件事情,宋璟非常嫉恶如仇,讨厌那些自己有罪还不断的去申诉和告状的人。于是定下一个规矩:“服罪不上诉的可以释放,那些还在上诉的人先关押起来。”

这个规定一出,百姓闹得沸沸扬扬。

正值天下大旱,当时唐玄宗正在宫中看戏,其中一个演员问另一个扮演旱神的演员:“你为什么出现在人间为害?”

旱神:“奉宰相的命令降临人间。”

又问:“处于什么原因呢?”

旱神:“含冤者高达三百多人,宰相全部把他们关押在监狱里来压制他们,所以旱神出来降下灾害进行告诫。”这说的非常生动形象,唐玄宗越听越在理。

第二件事情:公元718年开始,朝廷下令禁止使用劣质钱币。规定只有重量在二铢四分以上的钱币作为流通钱币。办法是政府拿出等价的优质币去换购,换回后重新铸造,再进行流通。

这个措施实行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进行不下去,原因在于造成了整个市场瘫痪停止,经济停止不前。假币层出不穷,官府和百姓之间矛盾冲突太大,百姓怨声载道,特别是江淮地区。

唐玄宗只能拿当时出这主意的人治罪。公元720年,萧隐被贬,宋璟、苏颋被免。虽然在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宋璟再次担任尚书右丞相,但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月,宋璟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尉,谥号“文贞”。

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对于姚崇和宋璟进行了高度评价:“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旧唐书·姚崇宋璟列传》评价到:“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故房、杜预创业之功,不可俦匹。而姚、宋经武、韦二后,政乱刑淫,颇涉履于中,克全声迹,抑无愧焉。”

三、泰山封禅

宋璟、苏颋被免后,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源乾曜和张嘉贞接替他们的职务。

唐朝的宰相设置和秦汉大不相同,秦汉的宰相是个人,唐朝的宰相应该称之为群相。能称之为宰相的有: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和副长官左右仆射。由于尚书令长期空缺,所以总数基本在六人,多的有时十多个,少的只有一两个。

三省的长官是他们的正职,宰相是兼职,头衔叫“同中书门下正三品”,后来又增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没有正副,只有轮流值班,叫执笔,开会的地方叫政事堂。

姚崇宋璟时代,情况较为特殊,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空缺职务,所有也就形成了一主一辅的宰相搭班。

此时源乾曜和张嘉贞作为宰相,基本上贡献不大,唯一的亮点向唐玄宗推荐并使用了监察御史宇文融。

宇文融是一名出色的理财专家,功能和秦朝的商鞅、汉朝的桑弘羊、宋朝的王安石类似,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后期成为了宰相。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闹水灾,百姓难以维持生计,出卖土地,流亡他乡。到唐玄宗时期,已经建国一百多年,土地和人口的管理已经相对的混乱,全国的户籍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税收入,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开元九年正月,宇文融提出了检田括户。检田就是检查多占田地的情况。凡是地主占有土地和朝廷田地账本记载不一致,多出来的土地要收归国家。括户,指在清查人数后,根据情况摊派税收。

检田括户相当于土地和人口普查。宇文融工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朝廷和皇帝搞钱。

宇文融被唐玄宗任命为“勾当租庸地税使”。宇文融前后任用二十九名劝农判官到全国各地开展工作,同时颁发《置劝农使诏》。

一是凡新编入户的户口,全部免除六年的赋税。

二是如果超过一百天逾期不报,被查到全部迁徙到边远地带。

三是官府和私人有包庇的也一律按此论处。

政令一出,效果十分明显。编户增加八十万户到百万户,为全国户数十分之一。使税收增加了十分之一,为朝廷积淀起了雄厚的经济势力,也为唐玄宗在公元725年泰山封禅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当时的劝农判官成为朝廷派到地方的钦差大臣,“事无巨细,先上劝农使,而后上台省,台省须其意,乃行下。”

这期间,阳翟县尉皇莆憬、左拾遗杨相如、户部侍郎杨玚(读如畅)先后提出了反对意见:一是会耽误农时,得不偿失。二是弄虚作假,滋生腐败。三是容易扰民,社会不安。

这三点意见,客观上当然也是存在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唐玄宗管不了那么多,对这项政策喜欢的不得了。这三位兄台因此被贬职。

通过检田括户,宇文融一下子成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此时的朝廷宰相张嘉贞刚好遇到了点事情被贬。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张嘉贞随唐玄宗到洛阳视察工作,洛阳主簿王钧为求取御史之职,在洛阳给张嘉贞修建住宅,结果事情败露。

张嘉贞为了封口,私下催促行刑者加速行刑,又将罪责推给御史大夫韦抗、中丞韦虚心,使得这二人遭到贬黜。

次年二月,张嘉贞的弟弟金吾将军张嘉祐贪赃被朝廷揭发。兵部尚书张说出了一个馊主意,趁机劝说张嘉贞,让他认罪。

张嘉贞心里比较担心,也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张嘉贞被贬为幽州刺史。

当年四月,张说接任张嘉贞的职位中书令。张嘉贞这才知道上了张说的当,为此非常后悔。

后来有一次,唐玄宗在中书省设宴,命张嘉贞与张悦一同赴宴。张嘉贞对张说痛恨不已,在席间谩骂不止。

张说这人有个不大好的地方,就是不怎么讨人喜欢。姚崇、张嘉贞、宇文融都比较讨厌他。

张说自从公元713年于姚崇不和被贬后,一直在缓慢中前行。直到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转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时,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族,并平叛突厥立功。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晋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在军事、文治、政治方面实行了很多有效的举措,是推动开元盛世的重要人物。

在军事方面,公元722年,张说提出两项改革,第一项改革,裁减边防军数量。

唐玄宗:“裁减二十万军队,这恐怕不行,万一要是敌人入侵怎么办?”

张说:“我对边界的情况非常了解,这些将帅完全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在壮大自己的势力。兵不在多而在精,我拿全家一百多人的性命担保。”

第二项改革是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制,特点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募兵制特点是国家供给、将兵隶属。但是控制的不好,容易形成军阀割据。我们现行的兵役制度则是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民兵与预备兵相结合的方式,显得更为合理。

唐玄宗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到十天得到精兵十三万,从此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在文治方面:唐玄宗当时设立了丽正书院,招纳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冬曦等文学之士,让他们著书立说、讲论文史。任命张说为修书使,主持这块工作。从此执掌文坛三十年,成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在政治方面:张说建议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又在下面设置吏房、兵房、户房、刑礼房、枢机房五房作为日常的办事机构。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的权力开始增强,并且可以进行专门办公,宰相逐渐由兼职变成了专职。

张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唐玄宗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封张说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张说第二次担任宰相。

此时,张说正式提出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这正是唐玄宗求之不得的事情,这宰相当的明明白白。

封禅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天地的大典。一般认为,只有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帝王贤明、天下大治的情况下,才有资格举行封禅,此时的唐朝基本符合。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带着百官、贵戚、四夷酋长来到了泰山。这是唐玄宗带兵的第二次大规模集结,也是唐朝继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第二次到泰山进行封禅。

场面相当热闹,“每置顿,数十里中人畜被野,有司辇载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仪仗数百里不绝。”

仪式开始后,礼官在封坛上高声宣读告天玉牒:

“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上帝眷祐,赐臣忠武。底绥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宗,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随后,唐玄宗亲自主持初献,由邠王(原豳王)李守礼主持亚献,宁王李宪主持终献。

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标志着进入盛唐时期。“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从人口方面来看,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比开元初年户数约增加九十一万多,人口约增加四百二十多万;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比开元十四年户数又增加了七十九万多,人口则增加了四百多万。由此盛世繁荣可见一斑。

四、三大对决

经历了开元初期的一番盛世景象之后,到了开元的中后期,整个朝廷斗争就十分激烈,出现了以张说和宇文融为主的外朝斗争,以王皇后和武嫔妃为主的内朝斗争,还有以王仲毛和高力士的权宦斗争。

张说和宇文融都是唐玄宗身边的重要人物,但互相看不顺眼。宇文融的奏议,多被张说反驳。当时的中书舍人张九龄劝说:“宇文融能言善变,善于权术,要多加防范为好。”

张说:“鼠辈何能为!”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御史中丞李林甫劾奏张说:“封建迷信、徇私舞弊、收纳贿赂”等罪状。

唐玄宗让源乾曜、崔隐甫、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御史台审讯张说。审问的结果:事情一半真一半假。

唐玄宗安排高力士去观察张说。高力士回来禀报到:“披头散发,满脸污垢,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唐玄宗念在他有功的份上,只罢免了他中书令的职务。

他们之间相互掐斗,宇文融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公元727年二月,宇文融出任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刺史。

外朝的宇文融和张说斗争的同时,内朝的王皇后和武嫔妃也没有闲着,为争宠而战,故事是一番接着一番。

李隆基娶王氏的时候,虽然是临淄王,但却是生命中最低谷的时期,李隆基的母亲窦氏是罪妇,父亲李旦是废帝。王氏冒着灭族的危险,在唐隆政变中协助李隆基当上皇帝,王氏顺理成章成了王皇后。

王皇后最大的缺陷就是无子,不会生育。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丈夫休妻的“七出”中排在第一位。“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武嫔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基本上继承了武则天的一些特点。自开元元年进入后宫之后,特别能生。先后生下夏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寿王李瑁、盛王李琦,女儿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华公主。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唐玄宗也一度打算“废王立武”。

公元724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符厌事件”。王皇后的哥哥太子少保王守一担心妹妹一直不会生育,于是请了一位僧人做法事。

僧人刨开一块雷劈过的木头,在上面写下天地二字与皇上的姓名。然后合在一起,让皇后佩戴在身上,祈求神灵保佑生下子嗣。

这个王皇后又重蹈覆辙了多年之前唐高宗时期王皇后的做法。这种封建迷信,任何皇帝知道了都决不轻饶。唐玄宗发现后,立即将王皇后贬为庶人。不久王皇后抑郁而死。

“废王”后,唐玄宗没有像唐高宗那样“立武”。因为群臣的反对意见实在太大。不想七十年前的悲剧再次发生,最终给了武氏一个“惠妃”称号,但是享受皇后的待遇。

紧接着来看家臣王毛仲和宦官高力士的恩怨局。

王毛仲,高句丽人。开始是临淄王李隆基的家奴。李隆基成为太子后,他负责东宫的马驼鹰狗等坊。李隆基即位皇帝后,被封为大将军。因为诛杀萧至忠等有功,升为辅国大将军。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设置的高级官位。

开府,指以自己的名义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人员。仪同三司享受和三司一样的待遇,三司就等同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自唐玄宗即位后十五年间,共有四人享此头衔,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

公元729年,王毛仲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结为姻亲,因此御林军的将领基本上都听从他的调度。吏部侍郎齐瀚就趁机劝说唐玄宗:“这两人联手,迟早会是个问题。”

唐玄宗笑哈哈的说:“我知道你是个忠诚,这个事我自会慢慢解决。”

齐瀚话锋一转:“我是拿身家性命来说这话的,请求皇上替我保守这个秘密。”

但是没想到的是齐瀚自己却把这个事情跟另外一个好友麻蔡说,这个麻蔡好死不死的又告诉了唐玄宗。

唐玄宗召见齐瀚:“你让我保守秘密,你自己却到处和人家说,这是何用意。”不久,两人因挑拨君臣关系、污蔑将相,全部被贬。

王毛仲即使犯了错误,唐玄宗也会原谅他。到后来王毛仲就越来越猖狂:一是与各个领军的大将军拉帮结派。二是想做兵部尚书。

这两点让唐玄宗很不高兴,恰巧这个时候又遇上了同样受宠的宦官高力士。

宦官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的产物。他从西周至清末共存在近三千年。宦官,又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

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比如秦国嫪毐。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最严重的是东汉、唐、明三个朝代,历史学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称为“三次宦官时代”。

第一次在东汉末年,比较有名的是十常侍之乱,引发黄巾起义,后来外戚引董卓入京灭宦官集团,王朝崩塌。

第二次是唐朝中叶,从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夺权开始,直到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把全国宦官,屠杀净光为止。历时一百四十九年。

第三次是明朝中后期,发展达到了顶峰。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都由宦官出任。还有熟悉的东厂、西厂等太监机构。

高力士是唐玄宗在“唐隆政变”中展露头角。开元初年,高力士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王毛仲向来看不起这些宦官,经常把他们骂的狗血零头。但是打狗好歹也要看主人,很快高力士就给王仲毛穿小鞋。

有一次,王仲毛的妻子生了孩子,皇上派高力士去赏赐他金银珠宝。并且还刚出生就给他赏赐了五品官。

唐玄宗问高力士:“王毛仲接受赏赐,还高兴吗?”

高力士:“呵呵,他把孩子抱过来给我看,你不觉得应该可以做三品官吗?”

唐玄宗气不打一处来:“这个狗奴才,过去铲除韦氏的时候,就发现不是个好东西,今天居然得到赏赐还埋怨我。”

高力士:“此人与禁卫军勾结,是国家的祸害。”

结合王毛仲此前的种种表现,公元731年正月,王毛仲和他的四个儿子以及结交的许多大将军,全部被贬到边远的地方任职。他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就被唐玄宗派人赐死。

王毛仲的死直接把高力士的势力推向了顶峰。从此外面的一切奏表都要先给高力士看过,再给唐玄宗看。小事高力士就直接自己决定。唐玄宗曾经说:“高力士值班,我都睡的安稳了。”可想而知这权力大的可怕,这也标志着唐朝的宦官开始正式的走上了历史舞台。

五、盛衰之间

开元十四年,张说被罢免宰相职务,接替宰相职务是李元纮、杜暹检。开元初期的宰相搭档,姚崇与卢怀慎,宋璟与苏颋,张嘉贞和源乾曜基本上是呈现一强一弱、一主一副的特点,从这时开始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宰相开始互掐。

在此之前,杜暹检是户部侍郎,李元纮是安西副大都户。一个擅长理财,一个擅长军事。虽然分属不同的门类,但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为官清廉。

李元纮身为宰相成员,出门时只穿一件普通的长袍,骑下的坐骑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而且从来不用兵丁鸣锣开道。

杜暹的行为举止更加让人称道,除了自己省吃俭用之外,还对亲戚们严格要求,对三姑六婶二大爷他们从不给小恩小惠,简直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据史书记载,自从杜暹检和李元纮上任以来,两个人意见完全不统一,没有走到一起过。在唐玄宗面前有时还发生激烈的争吵。唐玄宗实在忍无可忍,在开元十七年(公元727年),两个都被免职。接替他们的是萧嵩、裴光庭、宇文融三位。

当时由于民间开始盛行私自铸造钱币,所以唐玄宗又想起了善于理财的宇文融。

宇文融这次上台后,本着“勒紧腰带过苦日子”的节俭理念,和唐玄宗的奢侈之心相违背,同时又伤害了太多人的利益,九月就被贬为刺史,担任相职只有九十九天,史称“百日宰相”。

宇文融被贬后,又被人指使贪污受贿,再次被流放,最终因身患重病,死在途中。

三人之中萧嵩和裴光庭这两人基本没什么政绩,也是面和心不和,“同位数年,情颇不协。”

直到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三月裴光庭死,他们才算是停止了争吵。接替裴光庭的是韩休。

韩休,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制举入仕。此前做过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韩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正直、不追名逐利。“为人峭直,不干荣利。”“不务进趋”。

韩休当宰相,第一个感到不爽的是唐玄宗。

有一次唐玄宗在后苑打猎,不小心有点失手,紧张的问身边的人:“这事韩休知道吗?”

话刚说完,韩休的谏书已经送到面前,这速度是如此之快。

身旁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都比以前瘦了很多。”唐玄宗:“我的形体瘦了,但天下人必定都长胖。我任用韩休是牺牲了自己,为的是国家。”唐玄宗是有苦说不出。

已回到洛阳居住的宋璟也感慨地对人说:“没想到韩休竟能做到这样,此乃仁者之勇啊!”

这不就是第二个宋璟。

既然对皇帝都不讲客套,那么对同僚就更不在话下。萧嵩原以为韩休恬淡平和,自己能够驾驭,如今发现此人竟是一个“刺头”。当着唐玄宗的面,韩休多次跟萧嵩发生争论,揭他的短。

萧嵩向唐玄宗请求:“希望能早点让自己退休。”

唐玄宗:“我没有讨厌你,你干嘛着急离开。”

萧嵩:“趁现在皇上还没有讨厌我,我还能功成身退;一旦等皇上开始厌恶,我就性命难保。”萧嵩这倒是想的明白。

公元733年十二月,唐玄宗罢免了萧嵩右丞相和韩休检校工部尚书,两人各打五十大板。接替他们的是尹裴耀、张九龄。

张九龄是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著名诗句。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十三岁能写出好文章。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进士及第。当时正遇到被流放到岭南的张说,张说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张九龄与当时的宰相姚崇不和,一直得不到重用。

张九龄担任宰相不久,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李林甫也一同加入到了三人宰相组。

之前唐玄宗曾征求过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比较直接,宰相关系到国家安危,用此人将是国家的祸害。唐玄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就职之时,张九龄、裴耀卿都弯腰趋进,像只兔子,表现的非常谦逊。而李林甫则站在二人中间,昂首挺胸,极其傲慢。形容他们为“一雕挟两兔”。

李林甫,一个人们熟悉的名字,在宰相的位置上待了整整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成语“口蜜腹剑”专门用来形容李林甫,“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史书上还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李林甫精通音律,却没有学识。成为宰相后,他还因没文化遭到了耻笑。当时有官员生了个儿子,李林甫写贺函表示祝贺,写了“闻有弄獐之庆。”

古代把生男称为“弄璋”,“璋”是玉玺,暗示这个孩子能当大官。李林甫却把“弄璋”错写成“弄獐”,变成了一种小野兽。惹得宾客都捂着嘴笑,大家背后都戏称他“弄獐宰相”。

张九龄被李林甫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处处针对张九龄。公元736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河西镇履职时,物质充足,器械精良。唐玄宗打算奖赏他,任命他为尚书。

张九龄:“不行,尚书是有声望和德行的人才能担任,皇上用他岂不是对朝廷的羞辱。”

唐玄宗:“那来点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张九龄:“也不行,封爵也是给有功的人,这些都是他本职应该做。”

唐玄宗被怼的无话可说。此时李林甫开始点火,“牛仙客都具备当宰相的能力,担任尚书有什么不可,张九龄就是一介书生。”

第二天,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气的火冒三丈:“朝廷的事情难道都是你说算吗?”

张九龄赶紧磕头谢罪:“只是我身在这位置,有话必须得说。”最后,唐玄宗还是给牛仙客进行了封爵和赏赐。

李林甫的上台当然离不开武惠妃的帮忙,武惠妃也想借助李林甫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登上皇位。

此时的太子是唐玄宗和赵丽妃生的第二个儿子李瑛。李瑛是李隆基担任临淄王,出任潞州别驾时与当时潞州倡伎赵丽妃所生的儿子,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因为王皇后无子,按照宗法制的原则,应该由庶长子李琮继承。但由于李琮在狩猎时伤及面部,因为容貌问题选择了第二个儿子李瑛。

李瑛这个太子位置其实做的一点都不稳定。武惠妃获宠后,唐玄宗就考虑想要换掉。但是遭到了张九龄的强烈反对:太子长这么大,也没犯重大错误,怎么能说换就换,而且举了晋惠帝和隋文帝的例子。

这意见不合,再加上每日李林甫在唐玄宗旁边煽风点火,两人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和尹裴耀被免,李林甫和牛仙客接替了他们位置。

正是这个宰相的更替,伴随着杨贵妃入宫,标志着唐朝开始由盛而衰。“上(李隆基)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公元737年,武惠妃忽然派人去请太子李瑛、皇子李瑶和李琚。说皇宫里进了贼人,让他们赶紧去保护。

三位皇子也没有多想,当即带兵入宫。此时武惠妃马上去禀报唐玄宗,称这三位皇子打算谋反。

唐玄宗过来看到这三位皇子穿着甲胄,带着士兵正闯入皇宫,三位皇子的谋反行径就算是坐实。

接下来,唐玄宗先是招来李林甫询问对策。李林甫称:“这是皇上的家事,不是我们做臣子应该参加的。”

唐玄宗直接将三位皇子全部贬为庶人。不久,又把他们三人都杀,这就是著名的唐玄宗“一日杀三子”。

杀了三位皇子之后,李林甫一直劝说唐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唐玄宗大概是察觉到了一些问题,也感觉愧对这三位皇子,一直在纠结太子的人选问题。

他向高力士征求意见,高力士:“这还不简单,按照长幼有序,年长的先立就可。”

公元738年六月。唐玄宗立老三李亨为太子。

公元738年八月,武惠妃因为经常梦到三位皇子,惊吓过度病死。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