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阳起兵
公元755年十一月,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鸳鸯戏水,悠然自得,朝廷上下一派安然无恙。
此时安禄山借官吏入朝奏事回到范阳的机会,伪造诏书:“有密旨,让我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各位立即一同随军出发。”大家听了十分惊讶,相互看了看,但是都没有人反对。
十一月九日,安禄山统领三个镇的士兵以及同罗、奚、契丹等队伍共计十五万,对外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标志着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安史之乱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到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一月),历时近八年,共分为五个阶段:
起始阶段,从公元755年十一月范阳起兵到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
逃亡阶段,从公元756年六月出逃长安到公元756年七月唐肃宗灵武称帝。
反击阶段,从公元756年七月到公元757年十二月郭子仪收复两京。
相持阶段,从公元757年十二月到公元762年十月史朝义杀父史思明。
平定阶段,从762年十月到763年一月史朝义自杀。
由于当时天下长时间太平无事,突然听说范阳那边开始闹事,人人都很恐慌,不知所措。
第二天,太原留守立即将反叛的情况传到朝廷那里,唐玄宗根本不信。
过了四天,唐玄宗才开始半信半疑:“安禄山真的开始造反?”于是召集群臣商量,杨国忠嘴角微微上扬,心理想:我早就说过,你们就是不听,信誓旦旦的说:“现在只是安禄山一个人造反,不出十天就可以解决战斗。”
封常清更是夸下海口:“请求前往洛阳,招募士兵,自会提叛贼的首级送上。”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唐玄宗先后设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河南节度使张介然率军一万守陈留(今河南开封市)。
第二道,封常清作为新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守洛阳,就地募兵六万守洛阳。
第三道,高仙芝以兵马副元帅身份守陕郡(今河南陕县)。
同时,在安禄山军队进军的沿线都设置了防御使,唐玄宗觉得开始高枕无忧。根据安禄山叛军后来实际的进军路线:范阳-博陵-陈留-洛阳-陕郡-潼关-长安。唐玄宗设置的这三道防线完全合理。
十九日,博陵(今河北定州)被攻陷,唐玄宗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二十二日,任命皇六子荣王李琬担任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招募了十一万人率兵出征。
十二月二日,安禄山军队用一夜的时间从灵昌渡过了黄河,杀向陈留。张介然前脚刚到陈留,安禄山后脚就到了。
五日,陈留太守郭纳献城投降,朝廷派去的张介然被斩首,唐玄宗设置的第一道防线被攻破。安禄山在陈留听到儿子安庆宗在京城被杀,痛心疾首,“这关我儿子什么事?”当即杀了上万名投降的陈留将士来泄愤。
八日,安禄山军队杀到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读如必)奋力抵抗,州城失守,崔无诐殉难。接下来安禄山军队就直指在洛阳守城的封常清。
由于封常清招募的士兵都是普通壮丁,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没有正儿八经打过几场战役,所以在武牢关、葵园、上东门、都亭驿、宣仁门等地方交战中全部败下阵,屡战屡败,屡战屡退。
十二日,洛阳失守。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唐朝设的两道防线全部被攻破。这期间,封常清先后三次向朝廷上表前方军事奏章,唐玄宗都没有正眼瞧过。同时剥夺了封常清的官职和爵位,听从高仙芝调配。
封常清率领残余部队逃到了陕郡,此时陕郡的太守已经逃到河东。人人都自危,官员士兵到处都在逃,这就是唐军的主要现状。
封常清和高仙芝汇合,封常清向副总帅高仙芝汇报道:“我们经过连续几天的血战,安禄山军队实在太厉害。从眼下看陕郡肯定是守不住,我们不如直接退到潼关和安禄山军队对抗。”
高仙芝认为很有道理,就一路向西撤退到潼关。安禄山到达陕郡,此时已经是做空城。附近的临汝、弘农等郡都向安禄山投降,唯一还在坚持抗争的是太原地区,当地的太守就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镇是当时安禄山管辖的范围,知道安禄山要反叛的时候,他就开始修筑城墙,充实粮仓。暗中还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告诉了唐玄宗。
安禄山起兵后,颜真卿十天就招募到了一万多人。颜真卿在将士面前慷慨激昂,奋勇杀敌,整个军队凝聚力很足,十分团结,颜真卿更是被推选为联军盟主。
颜真卿在太原成功的牵制住了安禄山的一部分主力军队,但很难阻挡安禄山向西攻占潼关的意图。唐玄宗感慨:“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此时的安禄山开始放缓了西进潼关的时间,开始忙着称帝的事情,给了唐军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高仙芝讨伐安禄山军队的过程中,担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多次因为事情求他,高仙芝基本上都没有照办。
这次高仙芝、封常清战败,边令诚向唐玄宗详细汇报了战况:“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西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考虑到当时他们许下的狂言,再到如今的狼狈。唐玄宗立即下令斩首高仙芝和封常清。
边令诚带着圣旨来到了潼关,来到了封常清处,宣读了皇帝圣旨,封常清就地被斩首,死后尸体就放在一张粗布席上,十分凄惨。
而高仙芝接到圣旨后,大呼冤枉:“说我遇到敌人退却是事实,但盗取克扣朝廷赏赐和粮饷是诬陷。”
但是此时已经无济于事。高仙芝被杀后,将军李承光就接替了他的职务。战争才刚刚开始,唐朝就折损了两员大将。
高仙芝和封常清死的是非常冤,特别是高仙芝,退守潼关应该是非常正确的长远选择。潼关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易守难功,而且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潼关被攻破,长安自然也就守不住
接下来,唐玄宗想起了还躺在病床上的哥舒翰。
二、潼关失陷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因为饮酒和纵欲过度,中风在家养病。听到唐玄宗的召唤,他个人因病推辞。
考虑到哥舒翰的威望和他与安禄山的不和,唐玄宗一定要让他带兵出征,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目前唐军镇守潼关总共有二十万人。
哥舒翰考虑到自己病情还未痊愈,将军中事务交给田良丘管,又命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这三人掌管后各行其是,整个军队十分涣散。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大燕称帝,更改年号为“圣武”。
此时安史之乱主要战场集中在两个地方:黄河以北和潼关。黄河以北的战场,主要以河北范阳等地为主,留守的史思明军队对上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军队。潼关战场,安禄山的主力军对上唐朝哥舒翰军队。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双子星,世称“李郭”。郭子仪,华州郑县人,早年以武举入仕从军,担任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人,契丹族。自幼爱读《汉书》。性格沉稳,擅长骑射,少年时便投身军旅。当时跟随王忠嗣,王忠嗣就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新唐书》:“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旧唐书》:“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
他们在安史之乱中最开始立功就是在河北战场,由于颜杲(读如稿)卿和颜真卿的持续坚守,黄河以北的各郡都积极响应,二十三个郡里有十七个归顺朝廷,范阳、渔阳等六个郡投降安禄山军队。
不久常山(今河北正定)被攻破后,颜杲卿被杀。之后广平、巨鹿、博陵等郡先后又被史思明攻破。
紧接着史思明围困饶阳近一个月时间,幸好朝廷派的李光弼援军赶到,和史思明的军队在常山展开正面的交锋,史思明军队被打败,迅速的解除了饶阳的围困。
两军持续常山展开交战,李光弼和史思明相持了四十多天,史思明断绝了常山的运粮通道。当年四月,郭子仪军队及时赶到,两军一汇合,唐军兵力已达十多万人。粮草也源源不断地运来,士气大振。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与史思明在九门城南展开决战,史称“九门之战”。史思明大败,安禄山军队骁将李立节被郭子仪部将浑瑊射死,史思明率残部先逃跑。
安禄山得知河北兵败,立即命大将蔡希德率两万兵救史思明,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在恒阳(今河北曲阳),郭子仪下令修筑城墙,高挂免战牌。采取疲劳战术,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白天耀兵扬威,夜晚偷袭贼营,史思明军队被整的疲于应付,无法休息,人困马乏。
时机终于来了。五月二十九日,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城,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交战过程中,史思明被打下马来,光着脚、披头散发狼狈逃回军营。嘉山之战,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四万人,俘获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匹,史思明随后逃往博陵。
常山、九门、嘉山三场战役,史思明全面败下阵来,这样一来就切断了史思明和前方安禄山部队的联系。安禄山非常恼火,因为另一边的潼关战场也进攻不顺利,安禄山甚至开始打算放弃洛阳逃回范阳。
另一边潼关战场:公元756年二月,安禄山派儿子安庆绪打潼关,但被这个生病的主将哥舒翰击退。哥舒翰在潼关只守不攻,相互持续了好几个月。其实对安禄山来说非常难受,非常被动。
然而,这个时候朝廷内部却发生了变化,开始了窝里斗。哥舒翰打了胜仗,哥舒翰功高盖主是杨国忠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当时天下人认为安禄山反叛都是因为杨国忠在朝中飞扬跋扈造成。哥舒翰手下王思礼提议:“劫持杨国忠到潼关杀掉。”
哥舒翰:“这怎么行,明明是安禄山造反,到时变成了我造反。”
杨国忠听到消息后非常害怕,向唐玄宗建议:“潼关大军此时虽然强大,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建议安排一部分军队驻扎在灞上抵御敌军。”灞上也就是在潼关的后方,实际上这部分人就是用来监视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哪里能吃的了这一套,直接和唐玄宗讲,这一部分军队归我指挥,同时又以其它的名义,把这支军队的首领杜乾运斩首。
杨国忠感到越来越危险,此时有人向唐玄宗写了封奏章,里面写到“崔乾祐在陕,兵不满四千,皆羸弱无备。”背后指使写奏章的人应该是杨国忠。
唐玄宗一看,原来敌军在那里才四千多人,我们是他们的十倍还不止。马上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哥舒翰进军收复陕郡、洛阳。
哥舒翰回复:“这是安禄山用老弱残兵引诱我们出战,他们的目的就是想速战速决,我们决不能上当。”郭子仪、李光弼也提到:“我们的取胜之匙就是一方面在潼关来消耗敌军;另一方面打范阳,端了他们的老窝,这样敌军就必败。”
杨国忠担心哥舒翰在积蓄力量谋反,继续鼓动唐玄宗:“哥舒翰在拖延时间,将要贻误战机。”唐玄宗根本不了解战争的形势,继续发令催促哥舒翰进兵。
哥舒翰嚎啕大哭,实在没有办法,六月四日领兵出关。
七日,两军在灵宝相遇,这个地方地形非常凶险,南面临近大山,北面背靠黄河,有七十里的狭窄通道。
崔乾祐位居高处,事先已经做好埋伏。等到哥舒翰军队经过时,敌军从山上滚下大石头,压死了许多士兵。又用火烧和烟熏,唐军士兵睁不开眼,导致相互乱杀。
崔乾祐趁乱分兵前后包抄,唐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哥舒翰带着剩余几千人死里逃生到关内。
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劝告哥舒翰:“我们的二十万大军在一次战斗中全军覆没,你想想高仙芝和封常清之前的下场,我们还是赶快投降。”哥舒翰没有答应。
火拔归仁还是觉得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直接把哥舒翰捆绑起来,送给了安禄山。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问他:“你平时总是轻视我,现在怎么样?”
哥舒翰:“恕我平庸,不识圣人。请可汗收留我,我去写信招降他们。”安禄山听了非常高兴,一是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是杀了火拔归仁,理由是不忠诚。
一年后哥舒翰被安庆绪所杀。
六月九日,也就是在灵宝会战的第二天。随着哥舒翰的投降,唐朝最后一道防线,潼关已经被攻克。
潼关失守,安史之乱进入了第二阶段:大逃亡。
回想之前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死守潼关的场景,这是由唐玄宗听信谗言,做出了错误决定造成。
安禄山即将发兵长安。此时身在长安的唐玄宗非常害怕,问杨国忠,“如今要怎么办?”
杨国忠:“我们去蜀地。”因为杨国忠还兼任剑南节度使。
唐玄宗:“事已至此,只能这样。”
唐玄宗表面上先有条不紊的进行部署,亲临勤政楼,宣布要亲征,任命了一大批战前的将士。背地里在次日即六月十三日凌晨,带了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兵部尚书韦见素、御史大夫魏方进、户部侍郎陈玄礼和近侍从出逃,住在宫外的王妃、公主、皇孙就顾不上。从此开启了唐朝皇帝凄惨的逃跑史。
在唐朝的历史上,皇帝出逃主要有五次,第二次是在公元763年唐代宗时期,吐蕃入侵;第三次是在公元782年唐德宗时期,李希烈叛乱;第四次是在公元881年唐僖宗时期,爆发黄巢起义;第五次是在公元893年唐昭宗时期,李茂贞叛乱。
这一天,百官像往常一样开始入朝,发现宫女开始慌乱逃跑,大家都在找皇帝唐玄宗,但是就是找不到,此时朝廷一片混乱。
唐玄宗则昼夜不停的逃跑,每路过一座便桥,杨国忠就派人烧桥。唐玄宗说:“这不是切断了官吏和百姓的逃生路?”于是让高力士赶紧灭火。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逃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人困马乏,大家怨气比较重。禁卫军统帅陈玄礼指出:“我们逃亡的这么辛苦,这祸乱不就是因为杨国忠而起,杀了他就好了。”
这时有人用箭射中了杨国忠坐骑的马鞍,杨国忠急忙逃命,逃至马嵬驿西门内。被士兵追上杀死,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又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你们胆大妄为,竟敢谋害宰相!”这些士兵根本不认账,又把魏方进杀了。兵部尚书韦见素赶紧逃亡,被打的头破血流。
唐玄宗听到一片喧哗,赶紧问:“怎么回事?”
侍从回答:“杨国忠造反。”
这时,唐玄宗想让士兵重新集合,发现大家根本不听他的指挥。陈玄礼提议到:“杨国忠阴谋造反,杨贵妃不适合服侍陛下,希望陛下隔断旧情。”
唐玄宗:“我自会处置。”
过了一会儿,京兆司录参军韦谔上前说到:“现在众怒难犯,希望陛下赶快作出决断!”
唐玄宗:“杨贵妃深居宫中,不可能参与杨国忠谋反?”
高力士:“但她和杨国忠是亲属,就是定时炸弹,希望陛下以大局为重。”
唐玄宗只能忍痛割爱,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三、灵武称帝
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要思考逃向何方。继续去蜀地有危险,因为那里是杨国忠的旧部。回京城风险太大,回去等于送死。
然而当地的百姓不肯让唐玄宗离开,因为皇帝走了,中原无主等同于沦陷。
考虑到百姓的情绪,唐玄宗意识到父子分道扬镳已势在必行。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太子李亨留守指挥,抵御安禄山军队,收复疆土,等于说把危险留给了太子李亨。一路是唐玄宗继续向西逃亡。
同时下旨传位给太子李亨,太子李亨并没有接受,称还是等克服这场灾难再说。
安禄山攻入潼关以后,以为长安会重兵把守、全城戒备,过了十几天才进攻长安。一到长安,发现长安是座空城,唐玄宗早就逃之夭夭。
在长安,安禄山干的三件事就足以看出这次叛乱不会有好结果。第一件事是和原来皇室沾亲带故,一律统统杀掉,连婴儿都不放过。
第二件事是任命唐玄宗时期的旧将陈希烈和张垍(读如季)为宰相,其它投降的朝中大臣都任命为官职。
第三件事是放弃了西进,开始沉迷于酒色。
唐玄宗和太子李亨从马嵬驿分道扬镳后,唐玄宗一路向西头也不回,经过陈仓(今陕西宝鸡县)等地,终于在七月二十九到达成都,总算站住了脚跟。
太子李亨考虑自己曾经担任过朔方节度使,于是带着儿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一路之上,见到草动风吹就惊魂难定。走到渭水时,遇到潼关战败的士兵。以为是安禄山军队,又胡乱的打了一通,打的只剩下几百士兵。终于在七月九日,李亨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
大臣裴冕、杜鸿渐向太子上书,请求太子遵照皇上在马嵬驿的命令赶紧登基,李亨仪式性的推让了下。裴冕连续上书五次,请求太子为大唐的社稷着想,李亨最终答应。
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史称“灵武称帝”。这是安史之乱具有战略性的转折意义,标准着安史之乱从逃亡开始走向反击。
八月,李光弼和郭子仪迅速赶到了灵武,会师护驾。“灵武君威始盛,人有兴复之望矣。”3封李光弼和郭子仪为宰相,其它职务照旧。
李亨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唐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唐肃宗李亨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
由于当时的交通状况,使者一个月后才到达蜀地。唐玄宗也不含糊,自称太上皇,命房琯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前往灵武,正式册封李亨为皇帝,并将传国玉玺带回给了儿子李亨。
此时唐肃宗还需要帮手,他正四处寻找“山人”李泌(读如必)。李泌是北魏八柱国李弼的后代,自幼聪明,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
唐肃宗见到李泌后,非常敬重他,称他为先生。李泌外出时,唐肃宗车驾经常陪同。大家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权力很大,史称“权逾宰相”。
李泌帮助唐肃宗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册立统兵元帅,这人选无非就在他的两个儿子李倓和李俶中产生。唐肃宗倾向于建宁王李倓,因为李倓英武过人,呼声很高。李泌推荐的是嫡长子广平王李豫(初名李俶),理由就是不要再重蹈覆辙高祖时期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悲剧。
公元756年九月,正式任命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
当年十月,身为宰相的房琯主动请缨率队出征,唐肃宗完全信任他。
房琯亲自挑选将帅,并将部队分为三军:杨希文率南军,从宜寿(今陕西周至县)进军;刘悊(读如折)率中军,从武功进军;李光进率北军,从奉天(今陕西乾县)进军。
中军、北军在咸阳县陈涛斜遇到安禄山军队,全面战败,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南军也同样战败。唐肃宗第一场战就受到了打击,从此房琯不被重用。
唐肃宗向李泌发出感慨:“现在敌人这样强大,我们什么时候能平定?”
李泌:“敌人没有统一全国的志向,不出两年时间就可以,而且敌人勇猛的将领不过是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几个人而已。”
唐玄宗:“凭什么有这么大的把握?”
李泌提出了取胜策略:“第一步让李光弼在太原,郭子仪在河东分别牵制住史思明和张忠志在范阳的势力,安守忠和田乾真在长安的势力。”
第二步皇上您自己亲自带兵进驻扶风,联合李光弼、郭子仪进行联合攻击,让守在洛阳的安禄山、阿史那承庆疲于救援。
第三步明年封建宁王为范阳节度使,先取掉范阳的老窝,再形成全面围攻的形势,到时想不胜利都很难。
唐肃宗认为言之有理,但最终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原因很简单:他奉太上皇唐玄宗的号令,太想收复长安和洛阳,而且范阳在唐肃宗眼里也并不重要。
因为没有听李泌的建议,导致后面两京虽然收复,但战争却又延续了五年。
唐肃宗还有一点比较担忧:“现在郭子仪、李光弼两人都已经担任宰相,如果他们收复了两京,奖赏是个大问题。”
李泌:“官职是用来任命有才能的人,爵位是用来报答有功臣的人。等到天下太平以后,用封爵和土地赏赐功臣。”这就完美的解除了唐肃宗的顾虑。
安禄山自从起兵以来,眼睛逐渐昏花,这时已经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性格变得喜怒无常,连身为谋主的大臣严庄也遭鞭棍抽打。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开始对这个皇位虎视眈眈。
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杀掉了父亲安禄山称帝。
二月,唐肃宗将临时政府迁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正式打响收复两京反击战。
四月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进攻长安。在长安城西清渠遭安军夹击,败退到武功。
唐军经过四个多月的整顿和准备之后。当年九月,李豫、郭子仪联合回纥部队,共计十五万人再次向长安发动进攻。当初,唐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临行前,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军令状:“这一战不能取胜,我一定以死报国。”郭子仪行进到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今陕西长安境内)与安禄山军队展开决战。
这次战争整整打了六个多小时,在唐军两面夹击之下,安军大败,被歼六万余人,叛将张通儒连夜丢弃长安逃跑。九月二十八日,长安收复。
唐肃宗在凤翔听到长安收回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发消息给蜀中的太上皇唐玄宗,希望把唐玄宗迎回长安。
长安收复后,李泌也向唐肃宗提出了归隐山林的想法。唐肃宗:“先生,万万不可,你我曾经同患难,接下来更要共富贵才行。”
李泌:“我有五条不能留下的理由:认识太早,对我信任太重、宠爱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唐肃宗还是执拗不过,同意他离开。
李豫继续挺兵洛阳,安庆绪为全力守住洛阳,命严庄率洛阳主力部队西上,与从长安退保陕郡的张通儒部合力阻击唐军。
十月十五日,郭子仪与安军在陕郡城西新店展开决战。安军依山列阵,郭子仪从正面进攻失利。回纥骑兵袭击安军侧后,郭子仪趁机率部出击,安军大败。
安庆绪放弃了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十八日,唐军收复洛阳。
随着两京收复,安史之乱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四、邺城之战
两京的收复除了郭子仪功不可没之外,还有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抗击,成功牵制安禄山军队十个月。从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史称“睢阳之战”。
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当时朝廷仅靠着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国库,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领十三万军队南下,几乎扫荡了整个河南。此时,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就带着仅有三千多个兵到睢阳协助,加上许远当地的兵力不足一万人。
睢阳之战前后大大小小打了四百多次战。张巡杀伤贼兵十几万人,安军首领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眼。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当年十月,邺城被安禄山军队攻破,张巡和他的部将被杀。
十二月,唐玄宗从成都回到了长安。唐肃宗还是有所顾忌,脱下黄袍,穿上紫袍前去迎接。
二圣一见面,唐肃宗抱着父皇的腿,两人老泪纵横,感慨不已。唐玄宗取来黄袍亲自为儿子李亨穿上,唐肃宗仪式性的进行推让。
唐玄宗:“这是天命授权给你,是你的孝心能让我安度晚安。”于是唐肃宗从唐玄宗手中接过了黄袍。
安庆绪担心史思明过于强大,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前去对付史思明。史思明看大势已去,接受大臣的意见,囚禁了阿史那承庆,并统领自己十三个郡以及八万士兵投降了朝廷。
唐肃宗当然非常高兴,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让他负责讨伐安庆绪。
安史之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唐肃宗开始论功行赏:广平王李豫被封为楚王,加授郭子仪司徒头衔;加授李光弼司空头衔,其它在蜀郡、灵武护卫有功的大臣,都加官进爵;阵亡将士的家人,免除两年赋役;授予回纥叶护司空、忠义王的头衔,每年赠送回纥绢帛两万匹;同时还将各皇子封为王。
公元758年正月,太上皇唐玄宗正式将皇位传给唐肃宗,册号唐肃宗为“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唐肃宗尊称唐玄宗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十月,唐肃宗立李豫为太子,次月改年号为“乾元”。
史思明归降朝廷后,李光弼认为他终究还会反叛。向唐肃宗建议找个人趁机消灭史思明,这个人就是乌承恩。
为什么选择乌承恩,因为史思明非常信任乌承恩的父亲乌知义,当初乌知义对史思明有提携之功,加上安庆绪战败,乌承恩提醒史思明归降唐朝。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四月,唐肃宗任命乌承恩为河北节度副大使,又赐给阿史那承庆铁卷,铁劵就是免死金牌,让他一同带上。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除掉史思明。
乌承恩来到范阳后,史思明对他的到来非常有疑心。在例行完公务后,史思明留乌承恩在馆舍住宿,但暗中派两个人埋伏在馆舍床下进行监听。
因为乌承恩的儿子在史思明军中。半夜乌承恩小声对他的儿子说:“我受皇命此次要除掉史思明这个逆贼,事成后朝廷定会任我为节度使。”
这时埋伏在床下的冲出来抓捕乌承恩,从乌承恩身上搜查了铁券和李光弼的公文。史思明责骂乌承恩:“我哪里对不起你,竟干出这种事。”
乌承恩谢罪说:“我罪该万死,但这都是李光弼的计谋!”
史思明杀了乌承恩父子及同来的二百余人,上书指责朝廷:“我率领十三州之地,十万众之兵归顺国家,赤胆忠心,不负陛下,陛下为何要杀我?”唐肃宗回复到:“此事是乌承恩一人所为,不是我与李光弼的意思。”
当年六月,史思明再次叛变。
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九大节度使领军二十万,北进主攻安庆绪。
考虑到郭子仪、李光弼都是首席功臣,当时没有设置兵马元帅。而是用臭名昭著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
十月,在卫州(今河南卫辉)打败了安庆绪亲领七万援军,杀掉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唐军又乘胜追击,在邺城愁思冈(今河南安阳)再次击败安军,此战又杀了安军三万多人。安庆绪退回邺城(河北省临漳县),被唐军包围。
此时安庆绪只能向史思明发出求救,并且提出将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听了非常心动,从范阳调了十三万军支援邺城。
史思明非常聪明,不贸然进军,只派部将李归仁率一万兵马驻于滏阳(今河北磁县),观望形势。
十二月,史思明又攻占魏州。攻破魏州后两天,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城北设坛祭天,自称大圣周王,任命周贽为行军司马。
现在形势是唐军包围邺城,史思明在滏阳和魏州对唐朝进行反包围。李光弼此时提议与朔方军联兵进逼魏州,使史思明不敢出战,之后再收复邺城。安庆绪一旦被消灭,史思明也会随之失势。
想法虽好,但是现在指挥的是鱼朝恩,他却认为此计不可行,结果唐军丧失了最好的进攻机会。
唐军包围邺城后,堵塞漳水引灌邺城,安庆绪军队就搭起木架子居住。从冬到春,安庆绪顽强抵抗。据说城中粮食吃光,一只老鼠都能卖到四千钱,把马粪重新给马吃。
唐军这边久久不能攻下,也精疲力竭,士气低迷。史思明果断抓住机会,在距邺城五十里扎营,挑选精锐骑兵,日夜袭扰城下,同时又切断唐军的粮草供应。
三月,史思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亲自率五万大军与号称六十万的唐军展开决战,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与鲁炅领兵迎战,死伤各半。
此时因为天气突变,飞沙走石。安禄山军队向北溃退。唐军也斗志全无,向南大规模溃散。邺城之战的失利,导致安史之乱延续。
邺城威胁解除后,安庆绪还是坚守城门不出,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前有狼、后有虎。唐军这个虎走了以后,还有史思明这只狼。张通儒、高尚向安庆绪劝到:“史王带兵来救我们,好歹也要前去迎接表示感谢。”
安庆绪:“那由你们代劳下。”
史思明用高规格的礼仪进行接待张通儒、高尚时,并装模作样了一番。史思明又让安太清劝诱安庆绪出城,安庆绪不知所措,只好让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称臣。
史思明回复到:“你向我称臣,我哪里敢接受,希望我们继续彼此守望相助,鼎足而立。”
安庆绪看过以后非常高兴,信以为真。请求与史思明歃血结盟,史思明同意。
随后安庆绪率三百骑来到史思明营中磕头谢罪,“作为臣下,我治军无方,丧失东西二京。没想到您能雪中送炭,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史思明突然脸色一变,大骂到:“丢失两京是小事,你杀父篡位,天地不容。”直接将安庆绪拖出去斩了,同时还杀了安庆绪的四个弟弟和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人。当然史思明做梦也没想到,两年之后自己也会死在儿子史朝义的手中。
安庆绪死后,他所占据的州县和军队全部由史思明统领。考虑到继续西进,命令儿子史朝义留下镇守相州,自己率兵返回大本营范阳。
当年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应天皇帝”,改元“顺天”。立史朝义为怀王,以周贽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军,改范阳为燕京。
五、平定叛乱
邺城之战唐军战败后。公元759年七月,唐肃宗任命赵王李系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帅。此时的郭子仪因受到鱼朝恩的妒忌排挤被剥夺了兵权。
十月,史思明与李光弼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交战。河阳是连接黄河南北的重要通道。河阳有三城,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岸边,中潭城筑于河中沙洲上,三城以河阳浮桥相连。
史思明打算先打下河阳,再攻取洛阳。
史思明派刘龙仙到城下大骂挑战,李光弼说:“谁能出战,取下贼人头颅。”仆固怀恩请求出战,李光弼:“区区小人,杀鸡焉用牛刀。”
这时身边的一个胡人将领白孝德说:“裨将前往。”
李光弼:“需要多少人马?”
白孝德:“一人足矣,再选五十名啦啦队助威。”
白孝德与刘龙仙没交战几回合,刘龙仙就被斩于马下,唐军气势全盛。
史思明派人先打南城,李光弼问当地镇守的李抱玉:“你能为我坚持两天吗?”
李抱玉:“超过两天了怎么办?”
李光弼:“任凭你选择。”
李抱玉以缓兵之计诓骗史思明军队,又出奇兵偷袭,史思明军队伤亡甚重,没想到硬是给他撑过来。
随后史思明攻河阳中潭城,中潭城遭到守将荔非元礼顽强抵抗,安军损失惨重。正在进攻南城的史思明见此情形,只好解围撤兵。
河阳之战,最终以唐军胜利而告终。但不久汴州失守,洛阳门户洞开,史思明当即占领洛阳。
史思明占领洛阳后,军队一直被李光弼牵制,既不能南下进攻江淮,也不能西进长安。此时担任陕州观军容使鱼朝恩再次帮倒忙。大家发现只要出现鱼朝恩的身影,唐军就要出问题。上一次是由于他错误的指挥,导致邺城战败。
公元761年二月,有人传言,“洛中将士皆幽州、朔方人,思乡心切,兵无战心。”鱼朝恩信以为真,屡次向唐肃宗提议,让李光弼率军攻取洛阳。
此时身为李光弼的副将仆固怀恩,因为嫉妒李光弼,也全力迎合鱼朝恩的建议,最后逼的李光弼只能出战。
两军在邙山列阵,因为仆固怀恩不服从李光弼的指挥,没有将军队列在险要地势。史思明趁唐军列阵未定,突然发起攻击,唐军大败,河阳、怀州(今河南沁阳)相继失陷。
唐肃宗收到消息,立即增兵陕州,以阻止史思明西进。
史思明乘胜继续西进,由长子史朝义为前锋,自北路攻击陕城,自己亲率大军开始南路进攻,小儿子史朝清则留守范阳。
史朝义在前进中屡战屡败,退守永宁。史思明把史朝义叫来痛骂了一顿,并称要杀掉他们以立军威。本来史思明就偏爱小儿子,想立小儿子为皇帝。
史朝义和底下人一合计,早死晚死都得死,还不如现在就开始反抗。于是史朝义的部将连夜抓住了史思明,并杀掉了父亲。
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都是死在儿子的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不是唐军有多少厉害,而是来自他们的内乱。
三月,史思明继承大燕皇帝位,改元“显圣”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唐肃宗开始任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宦官操纵军政大权,势力日益嚣张。安史之乱爆发前,李辅国就是一名负责侍奉太子李亨的宦官,据说样貌奇丑无比。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力荐唐肃宗在灵武称帝,李辅国被封为郕(读如成)国公。
最初李辅国与张良娣皇后相互勾结,当时建宁王李倓就向唐肃宗揭发了两人的罪状。
李辅国、张良娣趁机诬陷李倓要害他的哥哥广平王李豫。唐肃宗听信谗言,赐死了李倓。唐肃宗每每回忆起这个事情就感到愧疚。
随着李辅国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张皇后的利益。张皇后想要联手太子李豫杀掉李辅国,李豫没有答应。
于是又找到了越王李系:“太子柔弱,你能不能完成这重大使命。”越王李系也想要当皇帝,斩钉截铁的回答:“能”。张皇后听到后很满意,因为自己没有子嗣就想立越王李系为太子。
四月,张皇后挑选了二百多名手持兵器的宦官事先做好埋伏,召李豫进宫,趁机刺杀。万万没想到,这事情被宦官程元振知道,劝阻了李豫进宫。
当晚,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擒获了张皇后、杀死越王李系等人。受到剧烈惊吓的唐肃宗也在当晚去世,时年五十二岁。七十八岁的唐玄宗也就比唐肃宗早几天走,一个月之内皇上和太上皇同时去世,这在历史上比较少见。
次日,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登基后,李辅国更加肆无忌惮,在朝廷上公然对唐代宗说:“陛下只管住在宫中,外面的事放心让我处理。”
唐代宗内心暗暗的记了一笔,表面上尊称李辅国为尚父,毕竟他有拥立之功,而且掌握着禁军。
到了六月,唐代宗罢免了李辅国的军权。十一月,唐代宗趁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盗贼,杀掉李辅国。
李辅国一死,程元振立即被提拔为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接替李辅国统率禁军。
十月,唐代宗下定决心要平定安史之乱,任命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兵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发起强大攻势。
史朝义听说朝廷军队即将到达,便和大家商量对策,阿史那承庆:“要是唐朝单独率领汉兵来,就应该与他们作战。要是同回纥军一起来,我们要退守河阳,躲避他们的锋芒。”
史朝义没有听从劝告,在洛阳的怀州、横水、石榴园、老君庙、郑州、汴州与唐军交战,全部失利。至此洛阳全部收回。
公元763年正月,田承嗣、李怀先先后全部投降朝廷。史朝义现在像个无头苍蝇,四处逃窜。史朝义逃到老根据地范阳,在当地镇守的李抱忠拒绝他进城:“你背信弃义,再次反叛朝廷,有什么脸面回来。”
史朝义:“到现在都没吃饭,能不能赏口饭吃。”李抱忠给了点食物吃。
之后又向东逃往广阳(今山西平定县)又被拒绝,最后没办法只能自杀。至此,由安禄山、史思明主导的长达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正式宣告被平定。
安史之乱造成整个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比如唐朝联合回纥军讨伐安禄山军队,这个回纥军所到之处,杀人屠城。在洛阳城杀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大火烧了洛阳城整整十天都不灭,杀烧抢劫三个月才停歇,听着都十分可怕。
安史之乱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降将大部分被封为节度使,田承嗣占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占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这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镇。
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这就为后期唐朝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开启了宦官监军的先河。最开始是边令诚瞎指挥,导致将士高仙芝、封常清被杀。后来任用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导致邺城之战和邙山之战战败。李辅国成为了唐朝第一位当宰相的宦官,还有郭元振等等。
尽管安史之乱被平定,但已经动了大唐的胎气,接下来的唐朝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