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确有寄身草莱,但天资奇异、大才槃槃之人,杨秀清就是其中一个。
杨秀清年仅九岁时父母就双亡了,所以他从小就孤苦伶仃。他的伯父看他实在是太可伶了,虽然自己也很苦,但还是想办法将他养大。杨秀清没有洪仲这么好的福气,他从来没有去过私塾上学,属于那种斗大的字不认得一箩筐的那类人,纯粹的文盲一个。
因为从小没有父母,没上过学堂,打小就算是个社会人了,他的经历完全和洪仲的大哥洪智一样,但是两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将来所做的选择也不同,倒是三弟洪肆,很喜欢杨秀清这个社会大哥。
但是我们要知道,读书读得多并不代表这个人的将来就一定前途无量,相反亦如此。因为未知的命运就是这么离奇,这个基本上没读过一句书的男人,他将来所享受的,他将来所得到的,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全体读过书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过的,也没有得到过的。
杨秀清性格慧黠,而且远在许多识文断字者以上。他对明间事务的了解和把握,属于一悟能握根本,从他在运动前期利用自己仅仅在别人口中所听到的乡间神道习俗文化上的运用就可以略窥一二。
不过在他年纪尚小的时候还没能表现出来,生活的困苦不断地摧残这他的身体,年幼的身体在没有营养的支持下还要做着繁重的体力活,这使得他“身材矮小,脸面瘦削,肉色青白,胡须微黄,耳目常有毛病”,也为他日后瞎掉一只眼睛埋下了伏笔。因为身体的摧残,所以也就影响了他的性格,致使了后来的擅威擅福。
杨秀清和洪智年纪相仿,都是由上一辈人手把手传授烧炭经验,所以杨秀清年幼时就跟着伯父整日在山林间劳作,白天砍柴,夜晚守窑,在饥寒交迫中长大。人就是这样,要么就在命运的挫折中被打到,要么就在命运的挫折中更强大,显然,杨秀清属于后者。
因为从小在苦水里泡大,但吃苦并非完全是坏事,在这个吃苦的过程中,使得杨秀清深谙世事,善于交流,那么这是特质让他在烧炭工中很快冒出了头,他得到了一伙烧炭工们的拥护,于是乎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这伙烧炭工人们的头领。
但他不甘于此,要做就要做最大的头,所以他虽然十分的贫困,却常常将得来的炭钱换成酒、吃食,在那个简陋的家中招待“有志之士”,这些人中就包括了后来的北王韦昌辉,自然也有我们的洪智、洪仲、洪肆这三兄弟。有时他走在路上也会放声歌唱,豪气冲天。这使得他在紫荆山一带颇有人缘,大家对他也都很服气。
我们前文中也说过,山区的生活很艰苦,而且还很枯燥,因为与外界的沟通很少,所以此时的杨秀清也只是在为成为更大的烧炭工头领而努力着。那么在他观察到洪智带着两个弟弟上山烧炭之后,杨秀清就开始关注着三兄弟了,准备有一日能将他们三收服,成为自己队伍中的一员。
杨秀清和洪智这三兄弟都住在客家人聚集地,也就时紫荆山南侧,所以他们的炭窑离得也很近。有时在夜里守窑的时候,因为洪仲常常一个人守,大哥和弟弟继续劳作,杨秀清就会时不时来找洪仲聊天。日子长了,洪仲越发觉得杨秀清这个人是相当有能力的,虽然此人没读过书,但是在看问题的许多角度上一针见血,在为人处世的经验上他也从杨秀清身上学到了很多,慢慢的他对杨秀清越来越信任,这也是后来在选择烧炭合作伙伴时他也坚定不移的选择了杨秀清。
与洪仲的信任不同,弟弟洪肆对杨秀清简直是迷信到家了,一有空就去找杨大哥聊天,跟着杨大哥厮混。但是大哥洪智却不这么想,他一直忘记不了父亲临终前看着他们兄弟三的眼神,充满了无尽的眷恋和担忧,所以这使得他时时刻刻都充满压力,父亲已走,那么长兄如父,他必须要承担起这份压力和责任。那么他考虑的问题就不一样了,他必须保证选择了杨秀清能够是他的烧炭事业更好一点,可以让他多赚取一些收入,以便给弟弟们成家。但同时最为一个心智早已超过实际年龄的农民,他不想三弟老跟着像杨秀清这样的人瞎混。
那么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洪智的想法和选择是很正确了,如果不发生后来的事情,那么像杨秀清的命运,恐怕就是这样子简简单单又家徒四壁的过完这辈子了。
但如果命运的安排总是能按照我们设想的来安排就好了。在这个时候,清朝发生了一系列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开端。因为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英国,工业革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蒸汽机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那么生产力提高了,产能就大大增加,要增加大量的产能,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原材料。原材料从哪来呢?他们盯上了印度,在印度大量种植棉花,获得了原材料。原材料有了,东西也制成了,那么下一步就要考虑售卖了,那么,他们要怎么样来打开当时清廷市场的大门呢?他选择了殖民者们常用的方式:战争!
1840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的时候,英国向当时的清廷发起了战争,当然发起战争的因素和原因很多,我们就不过多赘述,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是:当时的清廷败了,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这个时候,外来的工业品开始冲击着这个古老帝国的小农经济市场。但是当时的杨秀清和洪仲三兄弟并不知道这件和他们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不过就算他们知道,也是无可奈何,目前的他们还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
但是敏锐的杨秀清还是察觉到了事情的变化,这几年下来,他发现,金田地区的木炭需求量变低了,往常他们卖炭的价格在连年的浮动下,竟比巅峰时期的价格低了将近五成,于是他时常下山外出,到外面去探听情况,发现染坊的染布比以往要少了很多,而且渐渐地已经有染坊开始关门了。等到他把这些消息带回来分享给烧炭工们听,大家都的流落出担心让他这个做大哥的也很着急。
这个时候的杨秀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能像往常一样,继续着以往的日子,随着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继续带着烧炭工兄弟们将烧好的木炭卖出,但是面对着这样的情形,其他伙的烧炭工兄弟就没那么好过了,慢慢的,剩下的这一大群的烧炭工们都朝着杨秀清这一伙人靠拢,终于,在不久之后,他几乎收拢了所有的烧炭工,成了当时紫荆山中的烧炭工人们的“话事人”。
那么在此时,他没有料想之中那么的开心,他在为自己和烧炭兄弟们的命运进行担忧。随着金田地区的染坊开始慢慢招架不住而倒闭,他们对他们这群上游“种蓝烧炭”的产业工人来说,命运也是相似了,也会被慢慢的淘汰。那该怎么办呢?
杨秀清没上过私塾,他不知道儒家,更不了解历史,但是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没有人可以完全了解历史,但是历史却可以完全的了解每一个人。当杨秀清还在为了“明天”而忧愁的时候,历史已经朝他扑面而来了。
杨秀清家中有一位堂姐,这位堂姐嫁到了大冲村的一户财主家中,这位财主就叫曾玉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春天,杨秀清来到了大冲村,在堂姐的婆家家中,他见到了三十一岁的冯云山。
这时冯云山已经来到紫荆山中两年了,他在这两年中依然坚持不懈的布道,在他日拱一卒的努力下,他的信仰开始收获到了信徒。
在这个春日中杨秀清和冯云山开始结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很欣赏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于是他瞄上了这个年轻人。他开始与这个年轻人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他觉得杨秀清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年轻人,而且这个年轻人似乎能帮他打开紫荆山烧炭工人们的大门,让他们可以向更多的烧炭工们推广自己的信仰。
在冯云山因材施教的不断打动下,他相信了这个教书先生所说的共图大事,他内心中的熊熊火焰被点燃,而且燃烧的比炭火还旺盛。他心里想着:染坊已经在关门,卖炭也很难再卖得下去了,这样子也实在不是出路,早晚得饿死,不如和姓冯的干一把,弄一票大的,也算不枉此生。
随着烧炭工的失业,他决心已定,于是他转头回了紫荆山,说服了自己的烧炭兄弟们,带着冯先生的热忱和自己的欲望,干吧,博一个光明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