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纵横小说
首页 历史 历史传记 天国往事:小兵的命运
烧炭工
作者:梦醒方觉春已晚本章字数:3032更新时间:2025-01-04 23:57:52

在兄弟三人做完了抉择之后,他们选择加入了那伙在未来将要改变很多人命运的烧炭工队伍,成为平在山烧炭群众的一份子。

在这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烧炭工,他们的工作职能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后面运动爆发之后他们能够很快的活跃在各个战场之上?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说,紫荆山属于一片半封闭的山峰群落,是周边多座山峰的统称。它基本上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西边的武宣县,一条通往东边的桂平金田村。当时在整个山里总共只有两三百户人家,客家人主要聚集南侧。洪仲三兄弟和杨秀清都是生活在山区南侧的客家人聚集地。

在当时,金田地区有十几家染坊,这些染坊能在金田地区开的起来的原因主要是紫荆山盛产绞股蓝和蓝草。这两种主要是染料的来源。绞股蓝除了作为染料的原料之外,它还是一味中药,常常用来入药或者做成茶饮。染坊将购买来的绞股蓝、蓝草中加入石灰,然后进行搅拌,搅拌完成后就等待它自然腐烂发酵,发酵完成后在按照各家不同的配方,向其中加入清水和米酒,这样就完成了一份天然的植物染剂。接着就可以将印好花纹的布料投入其中,多次的染色、清洁之后,将其晾干,就完成染布的工作。裁剪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售卖了。

那么在染坊进入漂染工作的时候,常常会需要加热,如果只用柴火燃烧来加热,那么成本则会增高,于是就用到了木炭。紫荆山中树木的原材料十分丰富,那么烧炭的工作就应运而生。同时,在明清两代,皇室宫殿的兴建和修缮,也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而云贵和广西地区的树木资源丰富,这些烧炭工还需要兼职成为伐木工和搬运工。

所以在金田地区,种蓝和烧炭就变成了绑定工作。往往种蓝的工人都会兼职烧炭的工作,称之为:“种蓝烧炭”。种蓝:一般指种植绞股蓝和蓝草;烧炭:则是因为染坊在染印的过程中需要烧制而成的炭作为染料,用以加热。

所以兄弟三人除了日常农活以外,主要进行“种蓝烧炭”的工作。

‘种蓝’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蓝地欲得良,一遍细耕。三月浸种,令芽生,乃畦种之。”

蓝草的种植要十分注重土壤的准备,在平在山的山林中,通常洪智会带这两个弟弟提前半个月进行深耕,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能够起到通气和增加肥力的作用,同时也还能通过阳光起到杀菌的作用(这种行为在南方耕种属于普遍行为)。等到了要下种栽苗的时候,兄弟三人还会再次耙地,使土壤更细,这样能提高水性,利于栽种。

在栽种幼苗的时候还需注意种植的密度和植株之间的间距;洪智将父亲传授给他的经验,再结合自己多年栽种的实际情况,耐心的教授给两个弟弟。比如说蓝草的特性是喜阴、喜湿,株距通常保持在一尺左右等等。

种蓝除了需要以上的种植经验和长时间耕作的付出之外。还由于山区气候的原因:瘴气汇集,湿气很重,特别是毒蚊子很多,工人们深受其害,劳作是需要再腿上,手臂上绑上一圈芭蕉叶,这样才能防住一点蚊虫的叮咬,但大多数的时候只能是顶着蚊虫叮咬干活,手上脚上全是包;而且上了年纪之后,下雨、天冷或者湿气重的时候容易关节疼痛,当时没有职业病这个名词,但也算是职业病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形象。烧炭这个古老的职业在我们传承的历史上延续了千年,是一种古老的燃料,即便是到了今天,很多农村地区过冬还是离不开它。

烧炭是一个极其辛苦的工作,一般只有特别贫困的人才会选择这个职业,而三兄弟就属于这样的人。

要烧好炭,这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挖炭窑,都说万事开头难,烧炭这个活,可以说是从开头到结尾都很难。凭借这父亲和祖父传授的经验,加上和其他烧炭工的学习,洪智有自己的理解。他将炭窑选择在山背阴的斜坡下,带着弟弟开始挖窑,根据他的估算和设计,他将窑口开成大概六十公分宽、八十公分高,可容一人弯腰进出,窑内大致为一米八左右高,直径约为两米左右。这样的炭窑,兄弟三人一共挖了两个,一次性可烧制两千斤左右的炭。

挖好了炭窑,第二步就是选材,他告诉两个弟弟,不是所有的树木都适合烧炭,有些树木并不适合,即使烧制出来也不经烧,而且还可能在烧制过程不充分,导致炭在被使用时易起烟;最好是选择硬木,如槐树等,如果选择烧制较软的炭,则可选择杉树。选好木材就可以进行砍伐,砍倒后将其锯断,长度大概在一米左右就好,这样的长度适合烧制,也更利于成炭。不用半天功夫,三兄弟就能填满两座炭窑。

木材填满炭窑后,就来到了最有技术性的第三步,闷烧。这一步往往最耗时,也最容易失误,需要有极为专业的经验做判断,因为这烧的过程中,可能要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因为烧炭是不可以完全将木材烧透,只能烧到一定程度后,窑内达到合适温度的时候,立刻将窑口用泥土封住,同时还需要将烟道也封住,让木材在窑内通过温度催化,在封住了所有通道之后也不能松懈,因为这个焖的过程可能要持续三四天,中间遇到有开裂的地方要继续补上,保持窑内是完全密封。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温度。烧制的过程要不断地观察飘出的烟,烟的变化就是炭内窑内变化的体现,由黑烟转变为白烟,再变为蓝烟的时候就是炭烧制的差不多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只需要在焖上几天,等到木材完全碳化后,静待窑内温度降低,就可以取出来了。

因为老三性子跳脱,一般很难耐得住,而洪仲的性格更适合,所以往往这个时候都是洪仲留守观察,洪智则继续带着三弟上山伐木,准备下一轮的烧制。

木炭烧制完成,怎么样运输也是很重要的,山区的路不好走,很颠簸,木炭较脆,很容易就断裂了,如果炭的卖相不好,也会直接影响烧炭工们的收入。

因为当时的金田地区烧炭工众多,在烧制完成后需要拉到行市上或者由商人统一收购,价格的波动很大,需要熟悉的人才会给到你合理的价格,碰到不熟悉的人或者竞争对手的故意压价,往往卖出的价格会低很多。

‌清末时木炭的价格‌因种类和质量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成书于光绪二十五年的《钦定大清会典》记载,白炭和黑炭的价格有所不同:白炭每千斤约为10两5钱银子,而黑炭每千斤约为3两3钱银子‌。按照一个月两千斤左右的,兄弟三一个月收入在六两银子左右。当时一两银子大概能买八十斤大米,在广西这种偏远地区,购买力更低,保守估计在五十斤左右。兄弟三人都是青壮年,加上自己地里的收获,减去税收以后,也就够基本的温饱。

所以兄弟三人几乎是全年不休的劳作,其实收入也很微薄,而且当时的技术不成熟,山区的人干活也不怎么按照规矩,这些个工作危险系数也很高。能干这份工作的人,也基本上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人了。

每次在拿到这份微薄的收入之后,经常要翻山越岭才能换些粮食回来,所以在当时的平在山,人们基本上是靠着在山区开荒种粮、砍柴烧炭,才能够勉强活下来繁衍生息。

这样的生活,按照现今的标准来说,属于典型的蛋白质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很难吃到肉食,虽然有时洪仲会带着弟弟洪肆去山上抓点野味,充其量也只能算打打牙祭,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三人身形偏矮,但常年的劳作使他们身材还算比较健硕。也正是因为常年在这种艰苦生活下还要保持持续不断地劳作,这群烧炭工人们吃苦耐劳的也确实是十分顽强。

从以上的种种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紫荆山深处的人们的生存环境是何其恶劣,除了生活用具,基本上属于家徒四壁了。所以生活在山区的女人们也基本上不裹脚,大部分的时候,女人们也会跟着家里的男性下地干活。这也是后来起义发生的时候,为什么能快速行动的原因。

而且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朝廷是控制了绝对部分平民受教育的权利,这在运动前中期的各种信仰上也能看得出来。那么在这种时候,一旦出现某些可以引导舆论的思想,它就能够很快的这群烧炭工的笼络人心了。

举报

扫一扫· 手机接着看

公交地铁随意阅读,新用户享超额福利

扫一扫,手机接着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章节评论段评
0/300
发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