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会出“盛世”二字,让学子作诗词?
冷静下来一想,李刚说的并非没有可能,指不定,今年的县考就有“盛世”二字为题,让学子作诗、填词。
要知道,朱棣得位不正,他为了死后不被老爹骂,为了后人不戳他的脊梁骨,宵衣旰食,爬冰卧雪,一心想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要动笔的时候,于嘉犯了难。
前世,他根本不会作诗,原主作诗写词都是二两仙,前三回县试,也都没遇到有作诗、填词的题。
这该怎么办呢?
太阳消失在地平线,天边的云如同被点燃了一般,与蓝天、青山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两旁的店铺也亮起了灯光。
清湘书院对面的青楼,也出现了小娘子们摇着手帕,站在门前拉客的身影。
也就在这时,县府皂吏带着一队人马,敲锣打鼓走到青楼门前,徭役提起桶,在青楼墙上刷上了浆糊。
另一个徭役,取下肩上的纸筒,抽出厚厚一沓纸卷,小心翼翼拿出一张,贴在了青楼墙上。
顿时,来往行人纷纷围了上来。
皂吏三步来到青楼门前,挥了挥手,高声说:“都过来一下,我给你们讲公文!”
此时信件、公文等,书写用的是古文,以最少的字描绘最多的意思,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日文。就算识字,没有上过私塾也是很难读懂的。
但此时,人们的交谈是用白话,如果按照纸上文字原封不动念出来,没文化的老百姓还是很难理解。
所以,县府发布公文,皂吏都要向百姓解读。
公文讲得是:北平府改为北京府,北平布政使司取消,改为北直隶,燕地九府两州没有变化,原来的直隶地区改为南直隶。
这些,于嘉都是知道的。
看来,平行时空史和原本历史所差无几,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同年,改北京为顺天府。
但不知道,这里和原来的时空、时间、大大小小的人物是不是完全的吻合。或许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出处,但是,于嘉目前还没发现。
这些与于嘉没什么太大关系,听一听知道就得了,复习县试才是他现在的重中之重。
于嘉叼着毛笔,思考着史书中描写的永乐盛世威震四海、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
要想做一首好词,让考官眼前一亮,“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繁荣景象必不可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民族气节也要有。
其中,还要有感恩国家与歌颂皇帝威名的部分,这可是加分点。
忽然,于嘉想到后世的一首好词,便拿起笔,蘸了些墨,一个字一个字写了起来。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
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
就先借用一下《万疆》这首歌的歌词,标题没有更改,依然是《万疆》。
于嘉计划了,用两个月时间好好改一下,让这首词符合歌颂大明。就算县考不出做诗词的题,以后府试、院试、乡试,说不定都能用上。
“刚哥,你看这几句行吗?”
于嘉拿起卷纸,吹了吹,转身交给了李刚。
李刚盯着诗词,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瞪眼,紧接着是朗声大笑:“好词!好词啊!短短四行字,太平盛世,威震四海,春满人间尽显其中!《万疆》?名字也好!不过嘛……”
“不过什么?”
李刚盯着卷纸,眼睛一眨不眨,想了想之后说:“这首词美是美,不过太短了呀!”
嗨~
没想到,李刚是嫌短。
李刚笑着问道:“兄弟,这首词你以前写过吧?”
啊?
被发现抄袭了吗?
这首《万疆》既然已经写出来了,他可是要一直留下去的。
“刚哥,为何这么问?”
“兄弟,我这话不是瞧不起你,你别多想。以我的认知,就算是耕读传家的学子,从小就对诗词耳濡目染,这点时间,也无法写出这么好的词。”
于嘉笑了笑,并没有回答。
那肯定写不出来呀,他又不是李白转世。
本来,于嘉写的那几篇文章,李刚对他的学问已经有了大致的定位,纯粹是个二两仙,县试过不了,一点不冤枉。
可这首词一出,李刚有些摸不透于嘉了。
“兄弟,宋词不比唐诗,既然写词,那就不能这么短。前后再加一些,再美化美化,相信我,留着迟早有用。”
李刚小心翼翼放下纸,走到书架旁,一边找着什么一边说:“兄弟,先让我的书童送你回家,明天我审你的卷子,后天你来,我给你一些有用的建议。”
嗯!
不一时,李刚拿出了厚厚一本书,拍了拍上面的灰,交给了于嘉:“兄弟,这是我总结的科考《小录》,能让你了解一下考官的品位,学习破题成题的技巧。这里面,有近十年的迁安县试、永平府试的考题,你拿回去抄一下,用完之后还给我。”
这可是个好东西!
于嘉双手接过书,不由自主的鞠了一躬:“多谢刚哥了。”
别看这李刚好色、猥琐,但你却是一个好老师啊,一来就布置作业。
正所谓“十年科举,八年模拟,做不死,就往死里做!”题海战术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都是惯用的手段。
李刚拍了拍于嘉肩膀,笑道:“不用这么客气,以后兄弟飞黄腾达了,别忘了李某就行。”
“那是当然!”
人情社会,自古已然。
盛世之中,读书人能帮一把当然要帮一把,或许有一天,于嘉就中了举人,成为老爷了呢?
宁笑白须翁,莫欺少年穷嘛!
没想到,这书童赶马车的技术真是一流。于嘉也明白了,李刚说的不耽误交公粮是什么意思,言语超速,马车超速了呀!
短短的半个时辰,于嘉被颠的头昏脑胀,午饭差点吐出来。
也不知道这书童是不是公报私仇,这速度,如果路面在平一些,估计都能漂移了!
不时,马车停在了于嘉家门前。
书童打开门,嘴角洋溢的坏笑,作了个揖:“于先生,到家了。”
嗯嗯!
于嘉躬身回礼:“多谢小哥,改日再见。”
下回,说什么这马车都不能坐了。
于嘉也暗暗决定,如果有了条件,一定要研究出减震器,解救大明万千百姓于板车之中。
漆黑的远处,李强冰冷的盯着于嘉,扛起手中的锄头,淬了一口唾沫。
那眼神,冷漠,杀气腾腾……
越想着,李强心里越不是滋味,从小到大,原主可没少被他欺负,一直都是他屁股后面的跟班,如今,敢叫板了不说,还敢打他!
而且,这几天,百姓总有人拿于嘉和他比较,嘲笑的话也都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这让李强心中的恨越来越大。
“等着!等着!”
……
于嘉进入院子里,满新雨、苏荷、苏毅和马氏已经准备好一桌的饭,在等着他了。
泱泱华夏,自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以来,大男子要做的事情无非三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今,舅父已经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晚饭也不用吃野菜和白水了,娘子也不被邻里排挤、嘲笑了,想到这里,于嘉不由得升起一丝小小的成就感。
不在家这一天,苏毅集合村里干不了重活的瘸子跛子,女人小孩,去山上打树枝,在村边围了一块地,长约十丈,宽约三丈,并且,用马车在县铁匠铺拉来十口大铁锅。
肥皂作坊的图纸,是于嘉之前就画好的。此时,作坊已经建成一半了。
苏毅喝了口酒,皱眉问道:“大郎,我有一个疑问,肥皂是不愁销路,可作坊弄这么大,材料从哪来呀?”
嗯!
苏荷、满新雨、马氏连连点头。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们一整天了,毕竟碱面要醒,时间也不短,盐更不必说,有钱都买不来。
总不能还学着之前,花那么多钱买这些东西吧……
“大舅,你们多虑了。你们想没想过,如果,我们八文一斤收碱面,邻里们会不会制作?”
哦?
此话一出,四人恍然大悟!
一斤碱面,要做出多少肥皂?
而一斤面,不过四文钱,醒成碱面就能挣一倍,邻里肯定会抽时间自己做,再卖到作坊来。
苏毅举着大拇指,满意地说:“我咋就没想到呢!大郎,舅父现在是真佩服你了。但是,盐要怎么弄?”
苏荷、满新雨和马氏,又大眼瞪小眼地看着于嘉。
这个时代大量买盐,就算是商户,没有个好的理由是买不出来的,而且还要层层报批。
谁知,于嘉满脸漠不在意,一边吃着饭一边说:“不用担心,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县府的人用到肥皂之后,盐就不是问题了。”
果真,次日一早,苏铭让儿子苏达就送来了信儿,说县府钱谷师爷用了肥皂之后,啧啧称奇,好奇来了猪肉铺,询问他肥皂出自何处。
小舅苏铭如实回答,并说出了盐是肥皂制作的材料之一。
钱谷师爷得知后,允许苏铭以制造肥皂的理由,在县府盐户那里买盐,但不可转卖。
苏达憨厚的说:“大伯,表哥,钱谷师爷还打趣说,他过几日还要来夕阳里,实地看一看,你们的肥皂作坊呢。”